粉碎性骨折患者一般需接受植骨手術,才可以令斷骨癒合得更好,但傳統的手術方法要先在盆骨位置取出骨骼,再移植到患處,令患者要承受兩個傷口之苦。有骨科醫生指,新一代的微創植骨手術,因使用了注射人工骨到患處的治療方法,令患者毋須忍受開刀、植真骨及打石膏之苦。 記者:梁瑞琼
當骨骼受到猛烈撞擊,就會出現骨折,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表示,一至兩成骨折個案屬粉碎性,當中以手腕及足踝位置較常見,患者的骨頭會出現嚴重粉碎,甚至會出現塌陷,一般需要抽出小量的盆骨進行植骨手術。他指,粉碎性骨折通常是從高處墮下、被機器壓碎或撞擊造成,骨質疏鬆症患者出現此問題的風險更高,「佢哋喺一、兩呎跌倒,啲骨頭都可以碎晒。」他估計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折病例中,一半屬於粉碎性。
高拔萃指,骨質疏鬆症或骨質密度較低人士,若出現粉碎性骨折,骨折處或會出現塌陷,容易再次受傷,特別需要植骨治療,以填補骨質間的空隙,避免康復後骨骼強度減低,但傳統治療方法是以開放式手術進行,將骨折復位及植骨,再打石膏固定,創傷較大,若患者要進行自體植骨,更會增加傷口數目,「多數會喺盆骨攞,但盆骨位係好痛,有病人骨折好番,盆骨都仲痛緊。」植骨雖然可以牛骨或人骨等代替,但有感染風險。
每個傷口約一厘米
新一代微創植骨手術是將牙膏狀的人工骨,在X光協助下,以針筒注入骨折位置進行復位,待十多分鐘後人工骨便會變成石頭般堅硬,再以外置活動支架固定患處,可避免打石膏,患處每個傷口只有約一厘米。高拔萃指,外置支架由鈦金屬、高壓碳纖維等造成,較輕巧,不會阻礙手指及手肘的活動,支架可於六星期後拆除。但他表示,無論何種治療方法,手術後一般只會回復九成多活動能力。
任職私房菜廚師的華姐因骨質密度較低,曾試過足踝粉碎性骨折,當時接受了傳統手術復位,她三年前又再次不小心滑倒,落地時以左手承托體重,引致手腕粉碎性骨折,這一次她選擇了以微創手術治療,「當時隻手好腫,好大可能要植骨,我想快啲好番,所以揀做微創手術。」華姐痊癒後可以繼續做廚師工作,手腕的傷口更不易察覺。
粉碎性骨折治療比較
傳統開放性植骨手術
原理:開刀後將碎骨復位,有需要時抽取小量盆骨植骨,術後以石膏固定
手術時間:約90分鐘
適合患者:骨折後骨骼粉碎程度較低者
手術後出院時間:2至3日
優點:手術不需配合X光透視系統進行,輻射量低
缺點:傷及筋腱、神經或血管的風險較大
微創植骨手術
原理:將液體人工骨注射入骨折處,十多分鐘後凝固變硬,再以外支架固定
手術時間:30至45分鐘
適合患者:骨折粉碎程度較高、年紀較大或有骨質疏鬆人士
手術後出院時間:1日
優點:手術創傷少,復元速度快,併發症風險較低
缺點:需配合X光透視系統進行,輻射量較高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