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約有1∕4的人口正受關節炎所苦,也就是約有600萬人每天「動」輒得咎,其中,又以類風濕性關節炎影響最為嚴重。已故的知名作家劉俠,一生就為其所苦。
好消息是,現在已有研究發現,新藥生物製劑加傳統藥物早期介入治療,可以讓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會產生關節變形,甚至有治癒的可能。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熊媽媽,全身關節動了六次刀,她拿著被螺絲鎖住的右手腕X光片,笑稱自己是「鋼鐵人」。
小辭典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滑膜炎」。正常時,關節腔內有一層滑膜,會分泌關節液,保護並潤滑關節,但發炎時,不只關節處產生紅腫熱痛、破壞骨頭,造成變形,為了對抗發炎細胞,還會產生體內許多不必要的抗體,破壞身體正常結構,因此該病不只侵犯四肢關節,也攻擊肺、皮膚、血管、神經等全身系統。
腳踝也開刀裝了鐵片。
熊媽媽花了2年時間才確立診斷,右手無名指的骨頭已無,竟可以反折。
雖然接受最新的生物治劑治療維持病況,每次回院仍得詳細檢查,熊媽媽並認真地記下來。
和熊媽媽約在台大醫院附近碰面,她開朗的笑聲讓我相當訝異,七十歲的她被類風濕性關節炎(RA)纏身十八年,當我還在她身上掃描哪裡不對勁時,熊媽就先「表演」折骨功,將右無名指往後折,我嚇了一跳,以為斷了,結果是指頭沒骨頭,一點都不痛。
接著她又脫掉右手腕的護具,一摸只剩軟趴趴的肉,摸不到骨。在熊媽的身上,骨頭被「吃」掉的情形相當多,雙手、膝、腳到處都是,全身上下動過六次人工關節手術,手腕處被七顆螺絲釘拴住,腳踝有二枚釘子一片鐵皮,她笑稱自己是「鋼鐵人」。
最早核准使用的恩伯是生物製劑,效果比傳統藥明確,可用於小孩。
生物製劑緩變形
這樣的人生在她五十歲那年突然出現,「我不能拿碗、穿衣,關節又腫又痛,甚至連起身走路都很難,比生孩子還痛苦,曾經手指發炎腫脹,拿個洗臉盆都要痛上三天。」熊媽帶著病痛看跌打損傷,推壓擠加拔罐,還是沒用。她花了二年的冤枉時間,才找上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林孝義醫師,得到正確的診斷、治療。
由於四肢關節遭破壞的程度相當嚴重,熊媽不斷地開刀搶救已變形的關節,到現在仍藥不離身,也找到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平相處方式,她說:「我就當它是富貴病好了,什麼家事都不用做,還要做spa舒緩關節,目前有新藥生物製劑控制,效果不錯,但一次只能吃三個月,得先申請健保,通過後才能再用。」
雖然熊媽覺得這個病給了她「無期徒刑」,但至少手關節沒有變形太嚴重,現在就用玩樂的心情,四處看世界。平常就到台北榮總當義工,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正面看待。
台灣核准的生物製劑
以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除了傳統的類固醇外,還會使用抗癌藥,主要作用仍是維持病況,且副作用非常大,直到2000年,生物製劑恩伯在美上市後,治療有新突破,目前已有3種新藥。
1.恩伯(Enbrel)
平常體內T細胞(免疫細胞)就會分泌腫瘤壞死因子(TNF),維持自然的免疫反應,但當分泌過多時就會產生發炎反應,而恩伯就是以受體的方式中和過多的TNF,減少發炎反應。
2.復邁(Humira)
同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只是復邁是一種生物工程製造出來的免疫球蛋白,是以單株抗體對抗T細胞產生的腫瘤壞死因子。
3.莫須瘤(Mabthera)
是一種單株抗體能與特定的B細胞結合並促使其溶解,將造成關節發炎的自體免疫的B細胞移除,原為淋巴癌的用藥,現為舊藥新用。
註1:恩伯及復邁都須在使用傳統藥物無效後,才能申請,得經健保事先審核通過,第1次核准使用48週;第2次之後核准24週。恩伯為每週打2次;復邁2週打1次。
註2:莫須瘤為最新健保核准的生物製劑,須恩伯及復邁2種抗腫瘤壞死因子無效後才能使用,也須健保事先審核。
註3:上述3種藥物都有副作用,除了注射部位紅腫外,造成感染風險增加;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建議,容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及肺炎的患者小心使用。
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堃宏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嚴重的,對生活影響最劇烈。
積極治癒不惡化
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堃宏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持續性關節的傷害,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嚴重的,尤以四肢最厲害,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以前的治療是消極性,用傳統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止痛,但仍無法阻止骨頭被破壞的情形。
幾年前,因生物製劑的出現,治療方針已朝積極甚至是治癒的方向,日前在日本舉行的「亞太風濕年會」就曾發表,利用生物製劑恩伯加傳統藥物葉酸拮抗劑MTX,提早於發病的三個月到二年內就介入治療,可阻止病人骨頭被破壞,預防變形。
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周昌德說,早期積極治療確實對病人幫助很大,台灣曾加入國際間三年的研究計畫中發現,患者確實可以維持目前工作,X光也發現骨頭被破壞情形大幅下降,使用一年後,約八成患者並沒有惡化。
周昌德就分別有醫師及科技新貴患者,在發現患病初期就自費施打生物製劑,醫師病患治療了一年、科技新貴治療三年,骨頭都沒被破壞。
國內有1∕4的人深受關節炎之苦,病患熊媽媽(右)大力現身推廣,呼籲民眾注意關節健康。
降低免疫副作用
但生物製劑相當貴,一年藥費約四十萬元,沒幾個人承受得起自費施打,仍得靠健保的事先審查制才能用藥。林口長庚風濕免疫科主任羅淑芬說,新的治療方式讓類風濕性關節炎已從「care(照護)」變「cure(治療)」,但要在患病三個月就發現仍有困難,此時患者恐怕沒有任何症狀,加上健保給付條件是要所有舊藥無效後才能用到新藥,這個治療盲點有待解決。
不過,被類風濕性關節炎視為救星的生物製劑也不是沒有缺點,由於它的作用是抑制體內發炎反應,也會降低體內免疫力。周昌德就提醒,平常肉芽腫組織會包覆身體不活躍的結核菌,不致於發病,但對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新藥會讓肉芽腫組織的功能減弱,結核菌就趁機活躍。
周昌德尤其提醒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用藥前,要做結核菌測試,若有結核情形要先治療;另外,B肝帶原者也要追蹤肝指數,他自己就有二名患者用藥後肝炎變嚴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嚴重時骨頭邊緣會慢慢侵蝕掉,甚至變形失去功能(圖1、2)
1
2
和正常手指關節及X光片(圖3、4)差距甚多。(惠氏藥廠提供)
3
4
我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嗎?
以下為美國風濕病學院於1987年設立的診斷標準:
1.關節或其周遭部位是否有晨間僵硬情形,且時間超過1個小時?
2.是否有3個關節以上發生腫脹?
3.發生關節腫脹的部分,是否包括手的近側指骨關節、指骨掌間關節或腕關節?
4.以上關節腫脹現象是否對稱性?
5.是否發現身體特定部位有皮下結節?
6.血液檢查是否發現類風濕性因子?
7.手或手腕的X光骨頭邊緣是否侵蝕,或有骨質疏鬆情形?
註:1~4點必須存在6星期以上,患者如符合上述7點中的4點以上,就認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