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將子女要「贏在起跑線」掛在嘴邊,管教子女易變成沉重壓力。精神科醫生指出,近年因湊仔壓力太大而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的家長求診個案增加,升學、應付考試或成績下滑為主要壓力來源。家長應懂得平衡生活及適當放鬆,做對開心父母更有助子女健康成長。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過往情緒病人主要因工作、經濟或感情問題求診,也有家長因照顧有特殊學習問題,例如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子女引致情緒病求醫。但近年發現管教子女已成為家長的壓力來源,屬誘發情緒病的四大壓力之一。
麥指,臨床所見家長面對子女升學及學業問題最易出事,「最常見係仔女升上小學,怕追唔上要狂補習,最後成績唔好,家長就覺得好大壓力,晚晚失眠」。未能升讀心儀學校、忙於應付面試及考試,或當子女成績下滑、考試不及格或出現行為問題,都會令家長神經緊張,增加患抑鬱症或焦慮症風險,有患者更曾企圖自殺,也有夫婦離婚收場。不少人以為子女入名校有助日後升讀大學,最後過度催谷,每次到考試前夕就全家人陷入「作戰狀態」,齊齊壓力爆煲。
管教子女除講求技巧,也要正面態度。麥建議要避免與人比較,以免增添小朋友壓力,宜自我比較有否進步,家長可在適當時候設非物質獎勵,如成績進步可到公園玩,更切忌災難性思想,「唔好成日放大仔女嘅弱點,覺得佢好唔掂,又將責任歸咎自己,就會有好大壓力,影響子女自信」。家長可多留意子女的強項,並作重點發展。他說,因材施教,讓小朋友愉快學習,日後成就或更佳。
麥說,曾接獲一名中年女士求診,因讀小學的女兒成績退步,被丈夫強迫辭工專心留在家湊女,因管教壓力太大而患上抑鬱症,該名丈夫其後也發現因過度緊張女兒的學業而患上焦慮症,女兒同樣因壓力大而出現行為問題。夫婦兩人除接受藥物治療和情緒輔導外,也學習管教技巧,改善病情。
家長不管如何繁忙,也應預留私人時間,例如與朋友飲茶、做運動、與伴侶拍拖睇戲,外出「唞唞氣」有放鬆作用。麥指,間中與家人去旅行、每週有一日做親子活動,均有助維繫融洽關係。另避免將所有事情「攬上身」,需要時與家人、朋友或社工分享,尋求協助。緊張時可慢慢做深呼吸鬆弛神經,若出現情緒症狀,如心跳快、脾氣轉差等,或瀕臨爆煲,應盡快求診。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