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上課不集中,經常在課堂搗亂或默書「捧蛋」,看似是行為問題或懶惰,家長未必會聯想到或與鼻敏感有關。有耳鼻喉科醫生指出,患者易因鼻塞干擾睡眠,導致日間精神不振,令學業成績變差,也有患者因慢性中耳炎致輕度弱聽,默書時因常聽不清楚輕音字,例如英文的「s」及「th」音而默漏字,影響成績。
記者:鍾麗霞
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蕭桂儀表示,小兒鼻敏感個案估計增加20%至30%,患者首次求診年齡由以往普遍5至6歲,降至近年有僅2歲多的幼兒求診,相信與父母對此病關注增加有關。要觀察幼兒是否有鼻敏感症狀不難,「因為個鼻痕,佢哋會成日伸手頴鼻,或者瞓覺唞氣嘅時候有聲,都可能係鼻敏感」。
對類固醇治療有誤解
家長普遍對鼻敏感關注增加,但很多人仍未能打破對類固醇治療的誤解,怕副作用而中斷治療,令幼兒長期受鼻塞、打噴嚏、鼻水長流、眼痕等症狀折騰。她說,不少個案是學業受影響求診,發現元兇是鼻敏感。「佢哋隨時一年有八、九個月都發作緊,有人同時慢性中耳炎,或者成日要用口唞氣。」
曾有11歲男童,家長發現有鼻鼾,睡眠質素差,兼體重上升,在學校頑皮,上課不集中,最初以為是行為問題,求診發現原來是鼻敏感控制差,導致鼻腔內的增殖體增大;因睡得差令胃口上升,男童越來越肥。
其實男童數年前已確診鼻敏感,但家長擔心長期服藥有副作用,故未有持續治療,令病情惡化。男童接受手術「通鼻」及治療鼻敏感後,睡眠有改善,加上日常活動量提高,不但學習有改善,也比以前「知飽」,食量減少,體重下降。
「好多家長以為鼻敏感唔係大病,又唔想仔女成日用類固醇噴鼻,令到病徵唔受控制,瞓得又差,成日覺得好疲倦,上堂集中唔到精神,放學都唔想郁,引發好多健康問題」。約一至兩成兒童患者出現中耳炎及鼻竇炎等併發症,青少年可能有鼻瘜肉。
她指出,新一代鼻腔噴劑的類固醇入血率在0.1%以下,正常使用毋須擔心變「肥仔」,若能有效控制鼻黏膜發炎,或只需用藥約兩個月便可停止,但當嚴重至有併發症,則隨時要用藥半年,故呼籲要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40821/1883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