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體溫上升頭痛作嘔,熱衰竭症狀

今年夏天高溫破紀錄,烈日當空戶外工作、運動、甚至行街購物,隨時熱到病,出現熱衰竭症狀,即體溫上升導致頭痛、頭暈及作嘔不適,若忽視病情,嚴重可致中暑。急症科醫生表示,近期天氣翳熱,熱衰竭求診個案上升,提醒市民如長時間戶外活動或工作,應穿著通爽衣物及多補水。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指,踏入炎夏,急症室接獲的熱衰竭個案增加,患者常見出現身體疲累、全身乏力、頭痛、口乾或作嘔等症狀,當中不乏在戶外長時間工作人士在工作期間感不適,要召救護車送院;也有進行戶外運動的市民,多為中年人士。大部份人留院吊鹽水休息後康復,但也有患者因長期脫水致腎臟受損。

他指出,熱衰竭屬中暑的前期階段,患者體溫雖會升高,但大多會低於攝氏40℃。中暑患者的體溫則高於攝氏40℃,並有神志不清,嚴重可致器官衰竭。市民經常掛在口中的「熱到病」或「焗親」,其實很多時是暴曬或身處高溫環境後,感到頭痛、疲累或無力,若並無如流鼻水、咳嗽等感染症狀,有可能是熱衰竭。室內空氣不流通,也會令二氧化碳積聚,引致頭痛、作悶等不適。

要在炎熱環境下工作,宜有數星期的適應期,「唔好突然日日或長時間戶外工作,仲要避開中午、猛烈陽光時間」。他建議工作時要戴闊邊帽遮擋陽光,定時到陰涼地方休息,僱主也應採取輪班制。戶外運動則要謹記每半小時至一小時飲用適量水份,如小便呈深黃色或量少,反映身體水份不足,要再補充水份。另要穿著通爽衣物散熱。中年或年長人士,如心肺功能差包括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因散熱比正常人差,應留在室內休息,避免長時間外出活動。

家庭醫生關嘉美指出,近日因頭痛、喉嚨乾,甚至肌肉抽筋等症狀求診個案增加約一成,大部份人因脫水引致上述症狀,懷疑出現熱衰竭,「多數係年輕人,尤其鍾意周街行的人」。

預防熱衰竭或中暑方法:
穿著淺色、通爽衣物,方便排汗及散熱
定時補充水份
避免飲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如茶、咖啡
不應在酷熱天氣進行遠足等運動
避免中午陽光猛烈時間在戶外暴曬
不應留在停泊的汽車內
調整工作安排,儘量在戶外工作點加設遮蔭
出入冷氣地方 易誘發敏感

大熱天時出入冷氣地方也有機會引發冷氣病。家庭醫生關嘉美指,不少人因室外高溫,穿很少衣服,「女仔只著背心,走入有冷氣商場,又冇帶外套,咁就好容易有傷風感冒、嘔吐、發燒或者周身骨痛」。她提醒市民外出應帶備外套。最近因冷氣病求診個案增約一至兩成,患者有年輕人,也不乏中壯年人。所謂的冷氣病,是指患者在商場、巴士內「索冷氣」就病。她指人體本身有恆溫機制,由炎熱環境走入低溫冷氣環境,便會自我調節,出現打冷顫、微絲血管收縮等反應,「變相令免疫系統轉弱,增加感染風險」。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黃敬恩指,出入冷氣地方誘發的敏感症求診個案也增加,多為30至50歲的辦公室一族。敏感症患者由街上濕熱環境,走入室內冷氣凍乾環境,因溫差大,容易刺激呼吸道,誘發過敏反應。冷氣機缺乏清潔,有太多黴菌,或空氣質素差,也誘發敏感症發作。他建議避免坐近風口位、每兩至四周清洗冷氣機隔塵網一次、每年洗冷氣一次。避免同時開兩部冷氣,可以開啟一部冷氣及一把風扇代替。

港人旅遊熱點日本最近受熱浪侵襲,上月下旬一週內,逾8,500人因中暑送院,當中有10多人死亡。除了增加中暑及傳染病傳播風險外,美國近期研究發現,氣溫改變與腎石息息相關,研究地區出現酷熱天氣後三天內,腎石求診個案明顯增加,如氣溫升高至30℃或以上,腎石風險可增三成以上,相信與高溫令人流汗多,但未相應提升飲水量有關。

氣候變化除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也影響農作物生長,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極端高溫、地面臭氧等空氣污染物嚴重破壞農作物,估計到達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至少較現時下跌一成。研究發現,原來農作物對氣候變化較敏感,尤其玉米,促各國正視未來的糧食危機。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