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高溫破紀錄,烈日當空戶外工作、運動、甚至行街購物,隨時熱到病,出現熱衰竭症狀,即體溫上升導致頭痛、頭暈及作嘔不適,若忽視病情,嚴重可致中暑。急症科醫生表示,近期天氣翳熱,熱衰竭求診個案上升,提醒市民如長時間戶外活動或工作,應穿著通爽衣物及多補水。
記者:梁麗兒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指,踏入炎夏,急症室接獲的熱衰竭個案增加,患者常見出現身體疲累、全身乏力、頭痛、口乾或作嘔等症狀,當中不乏在戶外長時間工作人士在工作期間感不適,要召救護車送院;也有進行戶外運動的市民,多為中年人士。大部份人留院吊鹽水休息後康復,但也有患者因長期脫水致腎臟受損。
他指出,熱衰竭屬中暑的前期階段,患者體溫雖會升高,但大多會低於攝氏40℃。中暑患者的體溫則高於攝氏40℃,並有神志不清,嚴重可致器官衰竭。市民經常掛在口中的「熱到病」或「焗親」,其實很多時是暴曬或身處高溫環境後,感到頭痛、疲累或無力,若並無如流鼻水、咳嗽等感染症狀,有可能是熱衰竭。室內空氣不流通,也會令二氧化碳積聚,引致頭痛、作悶等不適。
高血壓、心臟病者散熱差
要在炎熱環境下工作,宜有數星期的適應期,「唔好突然日日或長時間戶外工作,仲要避開中午、猛烈陽光嘅時間」。他建議工作時要戴闊邊帽遮擋陽光,定時到陰涼地方休息,僱主也應採取輪班制。
戶外運動則要謹記每半小時至一小時飲用適量水份,如小便呈深黃色或量少,反映身體水份不足,要再補充水份。另要穿著通爽衣物散熱。中年或年長人士,如心肺功能差包括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因散熱比正常人差,應留在室內休息,避免長時間外出活動。
家庭醫生關嘉美指出,近日因頭痛、喉嚨乾,甚至肌肉抽筋等症狀求診個案增加約一成,大部份人因脫水引致上述症狀,懷疑出現熱衰竭,「多數係年輕人,尤其鍾意周街行嘅人」。
預防熱衰竭或中暑方法
穿著淺色、通爽衣物,方便排汗及散熱
定時補充水份
避免飲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如茶、咖啡
不應在酷熱天氣進行遠足等運動
避免中午陽光猛烈時間在戶外暴曬
不應留在停泊的汽車內
調整工作安排,儘量在戶外工作點加設遮蔭
資料來源: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及衞生署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40812/1882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