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乃香港常見致命疾病,大部分病人都會接受西醫治療,如藥物、「通波仔」手術等。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觀察發現,中醫藥治療可降低血管狹窄程度10至50%,有患者服藥六個月已治本,毋須做手術。
53歲的郭先生2012年底進行血管造影檢查,發現血管狹窄程度達75%;心臟科醫生認為,服用西藥只能讓病情不惡化,但不能根治,建議接受「通波仔」手術。郭先生卻認為手術會帶來後遺症,兩年後又要再做手術,故嘗試中醫治療。他服用中醫師調配的中藥,以及西醫的薄血丸和降膽固醇藥物,三個半月後,血管狹窄程度降至低於50%水平;西醫評估後指再無病發危險,故毋須「通波仔」,中醫則建議繼續服藥三個月,以鞏固療效。郭先生表示,想不到中醫很快見效,而費用只需約一萬元。
浸大中醫藥學院於2011至2013年,臨床觀察31名38至87歲冠心病患者,他們血管狹窄程度分別達15至100%,中醫師因應各人身體狀況,調配以益氣、養血、助陽、滋陰、活血、滌痰、散寒、理氣和解毒為主的中藥,治療期約21天至16個月,部分病人期間亦繼續服用西藥。結果發現,17位進行血管狹窄程度覆檢病人中,14人可降低10至50%。另外22人接受治療後,胸悶痛、氣短、心悸等症狀消失,7人對上述症狀發作次數、程度、持續時間明顯減少。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講師張紅霞表示,即使同時服用中西藥,都沒有出現副作用,證明中西醫學可達到協同作用。她又指,若患者「通波仔」後,才以中藥調理身體,心絞痛徵狀亦明顯減少。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