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釐清成人情緒病

情緒病在本港愈發普遍,本地專家表示,超過一成五的成人患有不同的情緒病,可見受影響人數確不少,可惜本港欠缺大型調查反映社會現況。自去年底開始,有關注精神健康機構在網上推行為期三個月的全民抑鬱調查1,除收集數據作研究外,亦大力推廣情緒病的正確認知,減低「標籤效應」,助患者及早擺脫困擾。

據家庭科醫生羅世安表示,情緒病的成因可分為內、外兩種,內因方面包括有家族遺傳或受個性影響,特別容易緊張或悲觀而出現情緒問題;外因所指的是個人際遇,以及家庭、工作、感情變化等環境問題。另外,情緒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亦有機會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當病者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或壓力當中,控制情緒的血清素、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失調,令神經線萎縮退化,則有機會出現不同情緒問題。「中國人普遍不接受腦部亦會生病的事實,覺得腦有問題就等於『Short』,屬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等嚴重精神病問題。然而,情緒病其實與傷風感冒,甚或肺炎一樣,是有藥可醫的。」

羅醫生續指,成人常見情緒病主要分為抑鬱症、焦慮症和強逼症三大類,其中,焦慮症亦可細分為經常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驚恐症、創傷性後遺症等,當中,以抑鬱症和經常性焦慮症最為普遍,每二十個成年人就有一個受抑鬱症或經常性焦慮症困擾。醫生解釋,人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並非等於患病,「不同的情緒病都有其診斷標準,若發現自己或身邊親友表現出持續性的低落情緒,對外界失去興趣或動力,同時又出現多個身體或情緒的病徵,而病者又因為症狀而深受困擾,更因此影響工作、讀書、人際關係等日常生活,並難以自控時,則很有可能患上了情緒病。」羅醫生說。

雖然大眾對情緒病的認知已較以往加深,羅醫生直言「標籤效應」仍然存在,「不少病人往醫院精神科求診,都仍抗拒病假紙上有精神科的字眼。」他表示,情緒病並不能單靠意志來克服,對情緒病存有正確的認知和態度,能更有效幫助自己及親友及早擺脫困擾。「大部分病人只需三、四個月的時間,配合正確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可重新獲得幸福感,重過正常生活,康復後通常主張吃半年至一年藥即可停藥。」醫生建議,除了直接向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或專業社工尋求協助之外,病情輕微的人士亦可先向熟悉的家庭醫生求助,獲得初步治理,切勿諱疾忌醫。平日應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多做運動、積極參與社交消閒活動、培養興趣以及保持正向思考,有助遠離情緒病的困擾。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