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通血管消脂,食療效果高

說高血脂,誰都知是膽固醇積聚惹的禍。但從中醫角度分析,身體肥胖、過吃生冷肥膩、憂鬱情緒都是影響因素,患者常見有脾虛、腎虛或肝鬱體質,只要我們懂得配合食療吃對食物,則愈吃愈能「通血管」防病,並非沒可能。

事實上,坊間不少食物都聲稱有「通血管」的作用,但究竟要怎樣吃、食用量要幾多才有效呢?相信很多人都只是一知半解。國際藥膳食療學會會長、註冊中醫師侯平表示:「中國傳統以來都主張藥食同源,食物跟中藥一樣有四氣五味,即四氣的寒熱溫涼,五味的酸甘(甜)鹹苦辛(辣),若懂得對應體質吃對食物,持續3個月或以上的進行合適的食療,可以調整體質平衡,有助人體吃出平和體質,防病保健。」

此理論用於高血脂一症亦然,他指臨床個案以頭暈、腹脹為主要徵狀,原因是血脂妨礙血液循環令供血差易頭暈,以及患者多體形肥胖影響脾胃運化。「如想對症食療,我們首要是摸清自己的體質,最基本要懂得分寒熱底。」以食物中的四氣為例,寒熱溫涼可反映其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像寒涼性食物作用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等,而熱溫食物則會有溫裏散寒、溫通經絡等作用。「套用在一般常言的寒底熱底說法,大便爛、凍食易腹瀉的寒底人便宜吃溫熱,相反大便硬、經常熱氣的熱底人,則吃寒涼會較適合,要按此原則選吃有通血管作用的食物,才會有得益,否則寒上加寒或熱上加熱,徵狀只會更加劇。」

作為簡單入門,侯醫師指在懂得分辨底子寒熱,選對寒熱溫涼食物後,再來也要配合五味。「五味的酸甘鹹苦辛是對應臟腑的,酸是肝,甘是脾,鹹是腎,苦是心,辛是肺,可視乎個人病位而相應選擇。例如高血脂症病因在情緒影響屬肝鬱體質者,便宜選吃酸食以助通血管;又或脾胃運化功能差、常感不消化者,則選吃甜食(甘)會較適合。」其他如病位在腎,人易怕冷、病位在心,易口苦怕熱、病位在肺,易有汗多汗少徵狀等表現,基本也有助患者初步辨識體質問題,不過如想食療保健發揮最大效益,最理想還是諮詢中醫師建議。

木耳、蒜頭、洋蔥、山楂及豆製品等,均證實具有「通血管」作用的食物,四氣五味各有特性,讀者不妨參考。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