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症患者要科學飲水,腎病綜合症患者要科學飲水介紹如下:
水腫是腎病綜合症患者的主要體徵之一,特別是眼瞼、雙下肢水腫,有時還會出現腎積水等嚴重現象。青島靜康醫院腎病專家提醒,水腫除了和腎臟病變有關以外,還和腎臟病人水的攝入量有關,如何才能夠做到正常的飲水這個問題是腎病患者最為關注的。
正確掌握水的入量,是配合治療腎臟病中重要的一環。有的腎病患者,沒有明顯水腫症狀,僅怕出現水腫,故盲目地限制飲水;有的患者認為多喝水就可以排出自己身體的毒素,因此每天都喝很多水。這兩種做法都是極端的。正確的方法是量入為出和渴即飲。
我們身體散失水分方式有好幾種,主要包括三種:「顯性失水」、「非顯性失水」和「內生水」,根據它來計算患者的引水量。「顯性失水」指尿、糞、嘔吐物、胃腸道吸引流物等所失去的水分。「非顯性失水」系皮膚、呼吸道散發的水分。「內生水」是指食物氧化和細胞新陳代謝所釋放的水分。「顯性失水量」可以明確;「非顯性失水量」0.5毫升/公斤體重/小時或12毫升/公斤體重/天,這2個實用常數計算,當然還要根據年齡、體溫、氣溫、濕度等作適當調整;「內生水量,可以以400~500毫升為底數,加前1天的尿量、引流液等的排出量,我們身體主要通過這三種方式散失水分。
如果是沒有嚴重水腫或積水的患者,可以按照這個出量計算出每天飲水總量,然後進行日常飲水。在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症、腎盂腎炎有明顯水腫時,應限制水的攝入;無尿或嚴重少尿的患者,一般僅需要無鈉的、並且能夠恢復蒸發和小量的尿中丟失的水就夠了。醫囑中的水攝入量,應將每日產生的內生水350毫升,計入其中。許多慢性進行性腎臟病患者,在疾病的終末階段發生少尿或無尿時,它們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之前的數年,腎臟的保留鹽和水的能力已經受損。這時如果盲目的對水進行增加或者限制性的攝入,就會促使已經受損的腎功能進一步惡化,醫生必須對這類情況加以警惕,並立即補充其丟失的水量。慢性腎病患者心力衰竭時,水的排泄是減少的,故水的攝入量應嚴格控制。尿路感染的患者為避免和減少細菌在尿路停留和繁殖,應多飲水,勤排尿,以達到經常沖洗膀胱和尿道的目的。尿路結石的患者也應大量飲水,因為尿量減少是尿路結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飲水可以沖淡尿晶體濃度,避免尿液過度濃縮,減少莆成沉澱的機會。一般要求患者多飲水2400~3000毫升M日,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2400毫升以上。尿量增多可促使小結石排出,同時尿液稀釋也可延緩結石增長的速度,並避免手術後結石的再發。
腎病患者或其親屬、醫生在估計飲水量時,要根據觀察患者自己感覺有無口渴感、眼球彈性、口舌粘膜及皮膚充實度,還需觀察尿量多少、血壓變化及膠體滲透壓作為飲水量的依據。在臨床實踐中,把每天觀察患者的體重變化作為估計水的入量,還是比較方便和實用。提醒大家,不要不分病情就盲目飲水;也不要不求實際的限制飲水,造成身體失水,加重水腫,也就加重了病情的轉變,嚴重者可能喪失生命。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