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世界腎臟日,香港腎科學會數據顯示,本港每10人便有一人患上慢性腎病,但日常「護腎」卻容易被忽略。營養師指出,腎病患者需奉行低鈉、低鉀及低磷飲食,蛋白質亦要控制得宜,相比糖尿病及「三高」的患者,對日常飲食的控制更重要,只要腎臟細胞未有受損,控制飲食能減低腎臟負擔。
記者:伍雅謙
註冊營養師詹兆洲指出,腎臟主要功能是過濾血液內的廢物及鹽份,平衡體內的電解質和水份,有如人體的「濾水器」。若進食濃味食物、濃縮補充劑及藥物後,應飲用較平常更多的清水,腎臟才有足夠水份排走廢物,否則他形容「濾水器每次過濾嘅嘢越嚟越污糟,就會越嚟越辛苦」。
食肉份量減三分一
詹指,腎臟本是一個強壯器官,只要維持健康飲食,一般人不用過份擔心患上腎病,也毋須跟從腎病患者的飲食餐單,只要平日控制好血壓及血糖水平,已等同保護了腎臟。不過,年逾45歲、長期服藥、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症人士,均屬慢性腎病高危族,應小心飲食及定期驗身。
一旦出現慢性腎病,便要調節飲食,延緩腎衰竭及接受洗腎的速度。詹稱,慢性腎病患者應限制蛋白質、鈉、鉀及磷質等攝取,因蛋白質內含的氮會轉化為尿素並積存在體內,根據成年人正常每日可進食5至6両肉類,患者便要減少約三分一。腎病患者因無法控制體內的電解質平衡,故要奉行低鈉、低鉀及低磷的飲食餐單,以免影響血壓、出現水腫、麻痺及影響心臟和呼吸等情況。
進食生果削皮去鉀
坊間部份低鈉食品如低鈉鹽及低鈉醬油,詹指所謂低鈉其實是以鉀來取代鈉,故同樣不適合腎病人士食用。而一般高鈉食物如味精湯、醃製食物、罐頭、煙熏食物當然儘量少吃,但鉀及磷其實普遍存在於食物之中,限制兩者非常影響日常飲食。高鉀及高磷食物包括全麥穀類、生果、豆類、奶類產品、深綠色、豆莢類及根莖類蔬菜等,因生果表皮含較高鉀質,患者進食時需削皮,蔬菜也要反覆烚煮數次,讓鉀質在水中流失才可進食,故在飲食上「都幾難受」。
詹指,因飲食上的限制,部份患者更需要服用纖維粉來增加飽肚感及平衡腸胃問題,故提醒未有腎病前,便要盡快控制血壓及血糖,以減低患上腎病的機率。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60309/1952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