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雖似小事,其實困擾度可以令人痛到想死,尤其頸源性頭痛個案,那種後腦扯住又脹又痛的感覺,很多時要日吃夜吃止痛藥才止得住。臨床有病人轉而嘗試中醫推拿,經6 次治療頭部便再沒脹痛感,正受困者不妨一試。
忽然頭痛的梁太,去年底病發後,曾3 次半夜頭痛到痛醒要急症入院。「真的是突然間左後腦開始扯住痛,唔摸佢都痛,開初睇家庭醫生話可能係膊頭肌肉繃緊壓住神經線,服用止痛藥後是好了點,但過得一兩周又唔多妥,我以為自行食止痛藥可以頂得住,但有晚半夜痛到頂唔順,要入急症室。」
第一次急症入院她被處方止痛藥了事,第二次是打止痛針,到第三次痛到暈陀陀終於做電腦素描,照到腦部有條血管有輕微收窄,影響血液流通,存在輕度中風的風險。「當時我手腳無麻痺、無想嘔,剩係感覺很頭暈,醫生估計左後腦脹痛可能跟腦血管收窄有關,翌日處方阿士匹靈藥物預防血栓形成,便叫我出院先觀察病情。但其實我左後腦依然痛,頭一往右轉就頭頸扯住晒咁脹痛,感覺就似血要向上湧,要湧上頭頂爆炸咁。」
如是者,每4-6 小時吃止痛藥止痛成了她的習慣,後因擔心有腦腫瘤她更自費做磁力共振檢查,但還是找不出問題所在。「家人覺得我靠食止痛藥也不是辦法,便在兒子安排下開始睇中醫,嘗試推拿治療。」
頭痛頭暈到辭掉工作的她,今年5 月開始求診中醫,前後接受了6 次推拿治療,亦有輔助針灸及中藥調理體質。「療效都是漸進的,大約是第三次治療開始,我感到左後腦明顯少了脹痛,而且服用中藥後亦不用再吃屋企的止痛藥,完成6 次治療後,個頭至今也再沒脹痛不適。」纏人的頭痛終於消失,她自言現在很注意執正姿勢,又每早晨運做伸展,希望可預防復發。
會復發?沒錯,事實脊椎主要分頸椎、胸椎及腰椎,當中以頸椎使用最頻繁,幾乎日常任何動作活動都會用上,所以亦會似機器一樣,愈用得多愈易壞,容易有退化、勞損,甚至關節移位的可能,絕對需要防範。
註冊中醫師劉以正表示:「中醫治療頸源性頭痛相對能夠治本,像梁太個案影像檢查發現她腦部有條血管輕微收窄,但經臨床全面檢查後,發現她的頭痛非完全因為血管問題影響,其痛症性質是由肩頸向上扯的,可見存在一個頸源性的問題癥結。」基於都市人常用電腦或智能產品,他指很多人都有頭向前傾、低頭、縮膊等習慣,而這些姿勢其實正是令肌肉受壓繃緊,影響血液循環,進一步加促頸椎勞損退化的因素。
「從解剖學角度分析,人體所以會有頸源性頭痛,源於頸榷有7 節,共8 對神經,上4 對構成頸叢神經,下4 對構成臂叢神經,所以引起此症的原因會是上4 對神經,即上頸椎壓迫神經令致產生頭頸痛反應。」論徵狀,他表示典型是先頸痛,後放射至頭痛,以後頭痛表現最常見,其次是放射至頭部兩側。「此症除了會限制頸部的活動角度,患者亦多見頭暈的伴同徵狀,因為頸椎之間除了神經線,還有血管,若頸椎的退化勞損或移位壓迫到血管,當人旋轉頸部(如左右搖頭)便會較易觸及血管而導致頭暈。」
至於臨床針對此症以推拿作治療,劉醫師強調可發揮兩個層面的作用:一是放鬆肌肉,二是復位。「推拿可助患者疏通經絡、理氣順筋,配合沿經絡進行針灸,可有效鬆返開關節神經,達致治療目的。」
一般而言,他指推拿治療1-2 次患者徵狀會漸紓緩,但要斷尾則需要5-10 次治療。「當然要根治病情,病者也要注意生活姿勢改善,減少低頭、縮膊、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等習慣,亦要多做肌肉伸展鍛練及避免頸部外傷(例如搭車別打瞌睡以免傷頸)。而像當下秋冬天氣漸涼,也切記要注意頸部保暖,因為中醫指寒性為『收引』,即容易導致肌肉收緊,亦可能影響血液循環,要小心注意。」
劉以正醫師建議,若出現頸痛扯到頭痛的徵狀,可嘗試自我穴按減痛,對症按壓後腦風池穴(後腦枕骨旁凹陷處),適當以拇指在穴位上按壓打圈3 至5 分鐘,可有助放鬆肌肉及刺激神經,有機會緩減痛感。
梁太曾言「服用中藥後不用再吃止痛藥」,莫非針對頸源性頭痛一症,中藥有止痛秘方?其實「止痛藥」是西醫概念,劉以正醫師直言中醫治療重改善體質,故像梁太個案體質屬氣滯血瘀型,方用赤芍、丹皮、川芎、紅花、粉葛等活血化瘀中藥,目的不是為她止痛,而是調理體質,使達致陰陽平衡狀態,從而改善頭痛、頭暈等不適徵狀。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