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一種常見病症,可以發生在多種急慢性疾病中,有時亦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先兆。本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偏頭痛。其臨床表現為患者自覺頭部包括前额、额顳、頂枕部位疼痛。頭痛一般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其中突然發作,其痛如破,痛無休止的多為外感頭痛;若痛勢綿綿,時痛時止,長久不愈的多為內傷頭痛。香港地處嶺南,“南方生熱,熱生火”。氣候多濕多熱,尤其春夏二季是濕熱內蘊型偏頭痛多發季節。
濕熱蘊結:頭痛引及肩背,沉重麻木,嘔惡少食,口乾不欲飲水,腹脹大便不爽,失眼多夢,在女子則帶下量多,黏膩臭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此型多見脾虛或濕熱體質,平時多見頭重,易便溏腹脹,春夏加重。
濕熱頭痛一般的調理,注意室內通風,防止潮濕環境,維持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加重脾胃負荷。多食淡滲利濕清熱食品,如薏苡仁、白扁豆、土茯苓、赤小豆、冬瓜、粟米鬚、鯉魚、荷葉、木瓜等,以減少身體積聚痰濕。其中土茯苓,甘淡性平,入肝、胃兩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的功能。清代醫家孟文瑞曆30餘年,累積成冊,著書《春腳集》,其頭痛方藥立愈湯堪稱一絕,其組方為:何首烏、土茯苓、天麻、當歸、防風。原書記載主治“一切頭痛,不拘正痛,或左或右偏痛”。方具有養血活血,熄風止痙,通络止痛的功能(土茯苓治頭痛,一般劑量30~60g,最大劑量為120g)。
如為風熱頭痛夾濕,明代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記載一“頭風神方”:土茯苓四兩(忌鐵),金銀花三錢,蔓荊子一錢,玄參八分,防風一錢,明天麻一錢,辛夷花五分,川芎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燈心二十根,芽茶五錢,河水、井水各一盅半,煎一盅服。明代顧松園在《醫鏡》中頗為推崇,他說:“此頭風方中用之有神效”。濕熱並重兼肝經風熱,可選用土茯苓清震湯:蒼術30克,土茯苓30克,荷葉或花9克,杭菊花9克,升麻6克,水煎服。近代名醫顧筱岩、朱良春重用土茯苓治療頭風每起奇功。
以下介紹土茯苓木瓜老鴨湯,材料有老鴨半隻,鮮土茯苓200克,宣木瓜50克,綿茵陳15克,薑3片,陳皮少許,鹽少許。首先將青木瓜、土茯苓洗淨、削皮、剁成大塊,以清水浸泡;茵陳浸泡洗淨沙袋包好;陳皮用清水泡軟,薑去皮、切片;老鴨洗淨,斬成塊狀;鍋燒熱,倒入少許油,待油燒熱,放入薑片爆香;放入老鴨塊,大火煸炒;煸至鴨肉出油,盛出鴨肉待用;泡軟的陳皮用刀刮去內膜;將煸過的鴨肉、土茯苓、宣木瓜、陳皮和薑片放入煲,大火煮沸,撇去浮沫,轉小火煲兩小時左右,去茵陳,關火後加少許鹽調味。這款湯有清熱和胃,化濕通絡的功效,適合濕熱頭痛或濕熱體質土茯苓夏季調理。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