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們沉迷睇波,其間啤酒花生不能少,若突然腳趾公又腫又痛,小心是痛風發作。本港的痛風病人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不少求診者只有30、40歲,甚至有10多歲的病人。港人飲食豐富及西化,尤其年輕人睇波時愛飲啤酒及吃花生等高嘌呤食品,令痛風危機增加。
![嗜飲啤酒剝花生球迷注意!腳趾公腫痛或患痛風圖片1](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30905/large/a1301b.gif)
痛風很多時在走路太多或運動後發作,常見症狀是腳趾公的關節紅腫及痛楚,嚴重時連走路也有困難。身體要靠進食含嘌呤的食物幫助新陳代謝,過程中嘌呤會遭分解,變成尿酸排走。痛風患者因尿酸太多,不能排走,積聚在關節內形成晶體,引致發炎疼痛。常見為單邊腳部或手部關節發炎,男性及肥胖均是痛風高危族。
常誤解為老人病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表示,吃太多高嘌呤食物、年紀大致腎功能減弱,或有新陳代謝問題的人士,都較易患痛風。病人常見誤解痛風為老人病,其實30歲至40歲患病也很常見,「青年人飲食豐富咗,睇波成日食花生、飲啤酒等高嘌呤食物,都會易有痛風。」另外,患者在運動後,因關節受壓加劇,也增加病發風險。惟不少市民對此病欠缺認識,病發初期會誤以為患上皮膚病或扭傷關節,至走路有困難才求醫。
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指出,臨床上發現多了年輕人因痛風求診,相信與年輕人愛飲酒及吃肉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另一原因為家族遺傳。他曾接獲16歲少年因痛風發作,導致腳趾及腳跟關節發炎,行路有困難求診。原來少年的家人也患有痛風,他本身則為「食肉獸」,平日狂吃肉,加上身形略胖,增加了痛風危機。另曾有一名12歲少年懷疑因新陳代謝問題致痛風。
酒精反加劇病情
他稱,痛風患者要時刻戒吃高嘌呤食物,如豬肝等動物內臟、生蠔及黃豆等食物,急性發作期間,更要避免吃中嘌呤食物,包括肉類、紅綠豆、花生及腰果等。若發作頻密,或要服藥控制病情,其間也要遵守戒口禁忌。他表示,痛風其實應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樣,需長期監察及跟進,並非「唔痛就無事」。
坊間流傳不少痛風食療,包括飲用青木瓜茶等。李家榮表示,最近便有病人亂飲「氈酒浸菩提子」希望控制尿酸水平,但其實從無科學研究證實飲酒可治療痛風,酒精反會加劇痛風發作。他提醒患者不應亂試坊間偏方,宜諮詢醫生意見。近年有醫學研究發現多吸收維他命C及進食車厘子可降尿酸,患者不妨一試,但應適可而止,不可過量進食。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30905/1840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