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反應也叫變態反應,是由異常的免疫機制導致的對機體不利的病理過程。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濕疹、蕁麻疹、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蟲咬過敏、過敏性休克等。 過敏性鼻炎
患病嬰兒可表現為經常揉搓鼻子,流清涕和打噴嚏,並因鼻塞而影響睡眠。
嚴重者可並發急性、慢性鼻竇炎,反覆中耳炎伴聽力下降,咽鼓管功能紊亂,語言發育緩慢,鼻息肉,睡眠呼吸暫停,並很可能發展成哮喘。
哮喘
哮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超過80%的兒童哮喘由於過敏引發。近1/2的哮喘兒童在3歲前就出現咳、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其中過敏性咳嗽是哮喘的變異,表現為慢性咳嗽,常被家長認為是呼吸道感染。
俗稱「奶癬」,通常在出生後40天左右發病。急性發作的典型皮疹為紅斑、瘙癢,抓後表皮脫落。嚴重可有漿液滲出的水皰,繼發感染者為膿皰。如果未控制,就表現為慢性:皮膚增厚、苔蘚化、色素沉著。還可並發反覆角膜結膜炎、外耳道炎、皮膚感染。
過敏性休克
常由藥物過敏、食物過敏或蟲蜇引起。是肥大細胞在過敏原攻擊下突然釋放大量介質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介質是組胺,可引起血壓驟降,全身器官供血不足,進而影響各器官功能。如不及時搶救,會導致死亡。
食物過敏
是一種由於進食某種食物引起的可重複發生的機體免疫系統異常反應。食物過敏的嬰兒除引起過敏性休克、哮喘、蕁麻疹、濕疹外,還常表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
過敏嬰兒的健康之路
過敏性疾病有一個發展進程,即隨嬰兒年齡的增長,過敏性疾病的表現會發生階段性變化,出現不同過敏症狀。一般來說,一歲以內,嬰兒主要表現為食物過敏;三歲左右可出現哮喘症;10歲以後則主要表現為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所以早期發現過敏,並採取積極措施,可以降低嬰兒將來發生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科學診治控制病情
首先,需要對懷疑過敏性疾病的嬰兒進行過敏原檢測。皮膚點刺試驗是診斷過敏性鼻炎、哮喘、濕疹、食物過敏、過敏性休克等疾病的首選篩查方法。對於濕疹嚴重、不能停用抗過敏藥物和小於6個月的嬰兒,可以採用血清特異的測定來尋找過敏原因。此外,肺功能檢測對評價哮喘的嚴重度和判斷治療效果很重要。食物激發試驗是確診食物過敏的「金標準」。
脫敏治療是針對患有過敏性疾病嬰兒的一種特殊的對應治療方法。其原理是對有I型過敏反應(IgE介導)的病人,給予逐步增加劑量的特異過敏原。病人逐漸耐受該過敏原後,再自然暴露於該過敏原時,就能減輕過敏症狀和炎症反應。
這種療法可以避免變態反應層次惡化,如從鼻炎惡化到哮喘,避免多變態反應,如從單一過敏到對多種變應原過敏。不但改善生活質量,而且副作用少。據統計,90%的病人在合適的脫敏維持劑量後1年,可有50%-75%的臨床症狀改善。近90%的病人在完成2-3年成功的脫敏治療後,可繼續維持症狀改善3-4年。
過敏嬰兒如何護理
明確過敏原因後,如為食物過敏,家長首先要避免嬰兒再次攝入過敏食物。尤其在嘗試新的食物時,家長應該仔細閱讀食品標籤上的配方,並和學校的老師及時溝通。
對於有吸入性過敏原過敏的嬰兒,家長應按醫囑做好環境控制,如花粉過敏的孩子,在花粉播散季節應儘量減少外出。回家後應馬上洗手、洗臉,更換衣服。室內避免種植花草。避免在草地上運動。外出戴口罩或用花粉阻斷劑涂搽鼻部。
對塵蟎過敏者,不要用地毯,每週用吸塵器。用防塵罩蓋住枕頭、床墊,每1-2周用熱水洗床單。不要玩毛絨玩具。不要存放舊報紙、雜誌。不要用羊毛毯、羽絨被。經常清洗空調濾網。
對於黴菌過敏者,不要在室內放過多植物,潮濕的泥土會產生黴菌。不要用室內濕化器,保持30%-50%的濕度。經常清潔淋浴器和水槽。經常清洗空調濾網。避免在室內游泳池、溫室花房、地下室多逗留。
對於濕疹的嬰兒,皮膚護理可以保護皮膚屏障。平時應穿寬鬆的棉衣服,不要穿粗糙的織物如羊毛、皮革。新衣服應洗過再穿。用溫和潤膚的肥皂洗澡(肥皂會提高皮膚PH值,正常皮膚值是5.4-5.9,可避免細菌感染,保持皮膚屏障功能),用水狀的清潔劑洗衣服,並多沖洗幾遍。要避免被動吸煙、太冷太熱和過多的陽光照射。每天用溫水洗澡1次,每次20分鐘,最好盆浴,然後輕輕擦乾皮膚,立即塗上無刺激的護膚霜。對大一些的孩子,還應避免過大的精神壓力。
對於哮喘的孩子,尤其需長期吸入激素或長效腎上腺素激動劑的嬰兒,應該在家中配備峰流速儀,早晚測定肺功能,並記錄哮喘日記,可及時評價病情變化,調整藥物劑量。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