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說的是胃病的普通性。「胃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人們常常想當然地斷定它的原因。實際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還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對胃鏡,想必大家已不陌生,胃鏡在胃部疾病的診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少人十分懼怕這項檢查,這裡,您可以進一步瞭解胃鏡檢查的優越性。
「胃痛」是很常見的症狀,引起此症狀的疾病有很多,僅在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內引起「胃痛」的病就有10餘種,如食管炎、食管潰瘍、食管結核、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胃癌、胃結石、胃扭轉、胃結核、十二指腸癌以及各類型胃炎(糜爛性胃炎、出血性胃炎)等。來自心臟、闌尾及肝膽胰等臟器的病也會有「胃痛」的感覺。若不借助胃鏡檢查就難以把診斷搞清楚,治療方法的選擇也受到影響。患胃痛如不及時到醫院就診,盲目服藥,有時可引起嚴重的後果。
哪些「胃痛」適合做胃鏡?
消化道潰瘍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統稱為消化道潰瘍病。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近年消化道潰瘍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近十多年來本病的症狀也變得不典型,無規律的胃部隱痛常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直到發生嘔血或黑便時方到醫院就診。
食管裂孔疝:此病尚不為許多人所知,由於症狀多種多樣,可涉及呼吸、心臟、消化、耳鼻喉科等諸多學科,故常被錯診或漏診。病人在各個醫院、各個科室之間跑來跑去。診斷不明,病人得不到合理的治療指導,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在胃鏡下診斷食管裂孔疝的研究已進行多年,裂孔疝確診後進行生活調理和藥物治療,症狀會明顯減輕或消除。
胃癌:本病的症狀與消化道潰瘍病有相似之處,服用治療潰瘍病的藥物後可使胃痛減輕或消失,這就掩蓋了病情,延誤了手術時機,這種情況時有發生。通過胃鏡,可以十分方便地與潰瘍病進行鑑別診斷。
上消化道出血:引發嘔血、黑便的病因需經胃鏡檢查方能明確,在胃鏡下還可進行「止血治療」。出血原因多為潰瘍病和肝硬化。
關於胃鏡檢查及其優越性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引進胃鏡使用於臨床,迄今已近三十年。隨著科技的發展,玻璃纖維胃鏡已升級為「電子胃鏡」了。電子胃鏡鏡身細且軟(直徑0.9~0.65釐米),觀察視野大,圖像清晰。檢查前病人飲用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藥後可順利接納胃鏡的放入。新型胃鏡操作更方便,經6~10分鐘即可完成全部檢查。若患者十分恐懼此項檢查而病情又需要做時,尚有「無痛胃鏡」服務項目,在檢查前進行麻醉藥注射,病人處於半清醒狀態,檢查結束後只需短暫休息即可返家。「無痛胃鏡」檢查的費用要高一些。
總之,胃鏡檢查的優越之處有以下幾點:
●直視病灶,圖像清晰,便於診斷;
●鏡身軟細,操作方便,檢查時間短;
●檢查過程中可取活檢、染色、檢測幽門螺旋桿菌;
●鏡下還可進行止血、息肉摘除等項治療;
●不用接受X線輻射。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