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痛
在中醫必須先分清寒、熱、虛、實:◎熱性胃痛:症見胃灼熱疼痛、口臭、舌紅苔黃、脈弦滑者,可用清胃散合半夏瀉心湯等方,以清熱和胃、消炎止痛,其中黃連有抗幽門桿菌、消炎的效果,胃酸過多可加海螵蛸、浙貝母,胃痛甚者可加白芨保護胃黏膜。
◎寒性的胃痛:在天氣冷或是吃了冰冷食物後發作,症見胃部冷痛或帶有吐酸,熱敷或吃熱性食物可改善,中藥可用安中散治療。
◎胃氣虛弱型的胃痛:特徵是悶悶的痛、胃排空較慢,或伴有胃脹、胃食道逆流,舌質偏淡、脈象偏弱。胃鏡檢查屬於輕微發炎或是正常者,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來做調理。
◎緊張焦慮時胃絞痛者:因為情緒起伏、壓力大時,所造成胃平滑肌收縮而引發的疼痛,在中醫來看屬於肝胃不和,可使用芍藥甘草湯或是柴胡疏肝散來調理。
2.大腸激躁症
傳統中醫的病名分類散見於「泄瀉」、「便祕」、「腹痛」,特徵為反覆性腹痛或腹部不適,加上排便型態改變(便秘或水瀉或混合)、排便頻率改變(每週小於3次或每日多於3次)、排便後症狀緩解。在中醫常見的證型為肝鬱脾虛、脾胃虛弱、脾腎陽虛等,可分別選用痛瀉要方、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等方加減來進行調理。
從病因病機的角度來看,其主要因情志失調、飲食或勞倦不當,導致肝鬱氣滯,造成其他臟器失調,最終引起腸道氣機不利、傳導失司,因此,本病與慢性疲勞、頭痛、全身痠痛、焦慮等精神症狀或自律神經失調有一定的相關性,仔細的問診與辨證是必須的。平時可以自行按壓合谷穴或足三里穴來緩解不適。
腸胃疼痛多與飲食及緊張壓力有關,所謂病從口入,平時應注意健康飲食,少油、少鹽,不要暴飲暴食;煙、酒、咖啡及茶最好不要碰;調適情緒壓力,多運動也可以幫助釋放壓力,減少焦慮及緊張。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