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劇烈吐瀉大量米泔水樣排泄物,並引起嚴重脫水、酸鹼失衡、周圍循環衰竭及急性腎功能衰竭。
病因
(一)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是霍亂的傳染源。重症患者吐瀉物帶菌較多,極易污染環境,是重要傳染源。輕型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更大。
(二)傳播途徑本病主要通過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觸和蒼蠅媒介而傳播,以經水傳播最為重要。患者吐瀉物和帶菌者糞便污染水源後易引起局部暴發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區成人發病多,而老疫區兒童發病率高。
症狀
潛伏期約為1~3天,短者數小時,長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驟起病,少數病例病前1~2天有頭昏、倦怠、腹脹及輕度腹瀉等前驅症狀。病程通常分為三期。
(一)瀉吐期多數病人無前驅症狀,突然發生劇烈腹瀉,繼之嘔吐,少數先吐後瀉,多無腹痛,亦無裡急後重,少數有輕度腹痛,個別有陣發性腹部絞痛。腹瀉每日10餘次至數10次,甚至大便從肛門直流而出,難以計數。大便初為黃色稀便,迅速變為「米泔水」樣或無色透明水樣,少數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樣便。嘔吐一般為噴射性、連續性,嘔吐物初為胃內食物殘渣,繼之呈「米泔水」樣或清水樣。一般無發熱,或低熱,共持續數小時或1~2天進入脫水期。
(二)脫水期由於劇烈吐瀉,病人迅速呈現脫水和周圍循環衰竭。輕度脫水僅有皮膚和口舌乾燥,眼窩稍陷,神志無改變。重度脫水則出現「霍亂面容」,眼眶下陷,兩頰深凹,口唇乾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膚皺縮濕冷,彈性消失;手指乾癟似洗衣婦,腹凹陷如舟。當大量鈉鹽丟失體內鹼儲備下降時,可引起肌肉痛性痙攣,以腓腸肌、腹直肌最為突出。鉀鹽大量喪失時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減低,反射消失,腹脹臌腸,心律不齊等。脫水嚴重者有效循環血量不足,脈搏細速或不能觸及,血壓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淺促,尿量減少或無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現明顯尿毒症和酸中毒。
(三)反應恢復期患者脫水糾正後,大多數症狀消失,逐漸恢復正常。約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環改善殘存於腸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現發熱反應,體溫約38~39℃,持續1~3天自行消退。
檢查
1.血液檢查紅細胞總數和血球壓積增高,白細胞數可達15~60×109/L,分類計數中性粒細胞和大單核細胞增多。血清鈉、鉀降低,輸液後更明顯,但多數氯化物正常,並發腎功能衰竭者血尿素氮升高。
2.細菌學檢查採集患者新鮮糞便或嘔吐物懸滴直接鏡檢,可見呈穿梭狀快速運動的細菌,涂片染色鏡檢見到排列呈魚群狀革蘭陰性弧菌,暗視野下呈流星樣運動,可用特異血清抑制。螢光抗體檢查可於1~2小時出結果,準確率達90%。
3.血清學檢查抗菌抗體病後5天即可出現,兩週達高峰,故病後2周血清抗體滴度1:100以上或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增長4倍以上有診斷意義。其它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殺弧菌試驗也可酌情採用。
治療
本病的處理原則是嚴格隔離,迅速補充水及電解質,糾正酸中毒,輔以抗菌治療及對症處理。
(一)一般處理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將本病列為甲類傳染病,故對患者應嚴密隔離,至症狀消失6天後,糞便培養致病菌連續3次陰性為止。對患者吐瀉物及食具等均須徹底消毒。可給予流質飲食,但劇烈嘔吐者禁食,恢復期逐漸增加飲食,重症者應注意保暖、給氧、監測生命體徵。
(二)補液療法合理的補液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補液的原則是:早期、快速、足量;先鹽後糖,先快後慢,糾酸補鈣,見尿補鉀。
(三)病原治療早期應用抗菌藥物有助於縮短腹瀉期,減少腹瀉量,縮短排菌時間。
(四)對症治療
(五)出院標準臨床症狀消失已6天,糞便隔日培養1次,連續3次陰性,可解除隔離出院。如無病原培養條件,須隔離患者至臨床症狀消失後15天方可出院。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