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流行病學,針對霍亂流行病學這個問題,具體如下介紹:
1992年10月,O139霍亂首先發生於印度馬德拉斯,1993年初又在印度加爾各答流行,發病者1.3萬人以上,死亡434人,病死率3.3%;同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在孟加拉南部又發生流行,報告患者約1萬例,死亡500人,病死率5%,至3月底疫情進一步發展到該國中部和北部,並沿孟加拉灣海岸向東蔓延,此期共報告患者107297例,死亡1473人,病死率1.3%;3月中旬流行高峰時,達卡醫院每日接受腹瀉患者550~615人,較既往同期增加2~3倍。1993年報告O139群霍亂流行的國家還有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沙特阿拉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與中國。1994年泰國報告發病3487例,緬甸仰光三角洲4月中旬也有暴發,每日就診者100人以上,此外,美國、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日本、愛沙尼亞、德國和瑞士等國家和地區也報告有輸入病例,1995年全球僅緬甸一國報告75例,鑑於該年有些國家未將O139群霍亂分開報告,所以準確的O139群霍亂發病數尚難以確定。
O139群霍亂弧菌在1993年傳入我國,3~4月在廣東順德、深圳、佛山先後分離到O139群霍亂弧菌,5月在新疆阿克蘇區柯平縣發生O139群霍亂弧菌流行,疫情涉及2個地區5個縣,持續115d,共報告200例,死亡4例,帶菌者225例;10月海南昌江縣從一名霍亂患者分離到O139群霍亂弧菌。1994年6~8月,我國有24個省、市、自治區檢出O139群霍亂弧菌。
O139群霍亂的流行,因其在1992~1993年間來勢迅猛,其傳播速度之快遠超過埃爾托霍亂,因而國際上曾有專家提出可能是「第八次霍亂流行」的開始。
(一)傳染源
病人和帶菌者為主要傳染源。病人在發病期間,大多數可連續排菌,時間一般為5d,亦有長達2周者。尤其是中、重型病人排菌量較大,每毫升糞便含79有10~10弧菌,污染面廣,傳染性強。
(二)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為糞-口途徑。主要通過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不同途徑傳播或蔓延,其中經水傳播是最主要途徑,常呈暴發流行。食物傳播的作用僅次於水。
(三)易感人群
缺乏免疫力的人,不分種族、年齡、性別對霍亂普遍易感。霍亂弧菌感染人體後是否發病,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功能。患病後,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能產生對霍亂弧菌及其毒素的兩種抗體。即抗菌抗體和抗腸毒素抗體,但僅維持一至幾個月,仍有可能第二次感染。O139霍亂與O1群及非O1群其他弧菌感染無交叉免疫力。
(四)流行特徵
O139霍亂來勢猛,傳播快,波及面廣,病例散發,無家庭集聚現象。由於抗原的變異,人群對該菌缺乏免疫力。發病以青壯年為主,發病率有隨年齡升高而升高的趨勢。男性病例明顯多於女性,74.04%的病人年齡超過15歲,而不同於O1群霍亂。無明顯季節性,冬春季也可引起暴發流行。地區分佈先沿海,後內陸,沿海地區發病較多。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