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父母學堂] 創新人才少根子可能在早教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創新型傑出人才?我們是否知道,恰恰是我們的兒童早期教育領域出了問題!」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直言,時下幼兒早教領域存在諸多誤區,過分強調認知能力的學習,早早地把孩子束縛在了「同一個模子」裡……
過早灌輸知識傷害創造力
5歲不到的孩子,就被要求背唐詩宋詞;3、4歲左右的幼兒,滿口英語,儼然小外國人一個……看著這些司空見慣的早教培養方式,韋鈺院士很著急。「科學研究表明,人腦有著長達20多年的成長發育期。5歲前過分強調『陳述性知識』,無疑是對孩子創造力的傷害!」韋鈺院士分析,人腦3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包括:出生以前,主要由基因和母親所處的環境決定,由此形成腦結構大體框架;早期(0歲至5歲左右),形成很多自發產生的行為;青少年時期(含青春期,11歲至18歲左右),形成許多認知控制行為。

「『陳述性知識』對人腦的刺激,在13歲至14歲左右才是最有效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感到在此期間,記憶力處於最旺盛的階段。」韋鈺院士說,5歲之前的孩童,並沒有足夠的理解能力與長期記憶能力,此時大量的知識性內容灌輸,不僅無法對幼兒起到積極影響,反而會影響到未來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幼年應著重培養情緒能力

「早期教育很重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韋鈺院士指出,兒童早期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而重要的是培養其社會情緒能力。「但非常遺憾的是,目前的正規教育與大部分家庭,強調的仍是認知能力,忽略了情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比如,有些孩子學習表現不佳,會遭遇家長打罵,在這種高壓下,即便孩子的學業成績直線上升,但兒童期無形中受到的身體和心理虐待,將會改變孩子海馬區皮質腎上腺素受體表達的外顯基因調控,減弱兒童對應激的適應能力,並很可能在未來導致諸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記憶減退等嚴重問題。

韋鈺院士表示,在幼兒低齡階段,與其下工夫傳授知識性內容,不如通過動作、語言保持與孩子的積極溝通。孩子所習得的溝通方式,將會決定他未來對待他人的態度;此外,鼓勵孩子與同伴在一起玩耍,讓其切身瞭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亦非常重要。

韋鈺院士披露,為了在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中培育社會情緒能力,國內教育專家已連續10年與國際科學聯盟的教育家、科學家合作,研究「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即在幼兒園和小學中,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學習和教育。「目前,以『做中學』實驗為藍本的國家小學科學教育標準修訂版已進入審批。預計來年秋季學期開始,新標準將開始執行。新標準執行後,孩子們將自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到科學課,並通過課程儘早培育起健康的社會情緒能力。」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