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即供應心臟的血管突然完全閉塞,導致心臟肌肉缺血壞死的情況。正常塞血管你我都知要通波仔,將變得狹窄的血管「打返通」以救命。
原來整體而言,此症可即時做到通波仔手術的個案比例,只有約3-4 成,究竟點解得咁少?
原因一是環境因素,發病時送抵的公營醫院沒24 小時急診處理通波仔手術設備,又或人手不足,趕不及6 小時內要做手術通血管的關鍵時間。而原因二,則是經醫生進行心臟導管檢查後發現不適合做通波仔手術,當中包括先天血管彎曲,及後天積聚壞膽固醇過多導致左主幹閉塞、三支病變(3 條心臟血管均阻塞嚴重)或血管粥樣硬化程度嚴重的個案。
我估不少人跟我一樣,聽過很多「通過3 次波仔」,或「塞晒3 條血管要一次過放11 個支架」的病人分享,因而生出塞血管通波仔很容易很普遍的錯覺。可事實以數論數,心臟科專科醫生梁永雄指出,以現時醫療水平,基本近9 成病人都可以用通波仔方法通血管,但因上述種種原因,只得3-4 成病例做得成此手術,其他治療選擇可能是溶栓治療,或做較高風險剖開心臟進行的搭橋手術。「先天血管較彎曲無得講,因為通波仔落支架始終是金屬有點硬度,轉彎位置真的未必做得到。」
但說到壞膽固醇會積聚到左主幹閉塞、有嚴重三支病變,甚至血管硬化到「想通也通唔到」,病人多少也要負個人責任。「很多人驗身明明發現有膽固醇偏高,但見身體沒病徵便沒件事,任由膽固醇斑塊繼續在血管內壁加厚積聚硬化,令血管一步步收窄,併發心肌梗塞風險,這過程其實可以是漫長的5-10 年時間。」知錯而不改,從來是疾病源頭,特別當以下的危險因素愈多,出現血管硬化的機會更會愈大,包括:
不可改變因素:年齡增長、家族病史、男性(女性更年期發病率較少)。
可改變因素: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以及身體過重、飲食不良(如多肉少菜、高油鹽糖飲食)、缺少運動及工作壓力。
事實上,當「可改變因素」沒努力去改變,血管斑塊愈積愈多愈是硬化,塞血管後能否通波仔,已成未知數。而論治療方案,梁醫生指未能即時通波仔的病人,病發6 小時內會應用溶栓治療,注射溶血劑溶解塞血管的血栓,通常注射藥物90 分鐘後成功率只約60%,跟可直接將嚴重阻塞血管打通的通波仔手術相比,後者成功率高達9 成。「理論上通波仔是血管栓塞的最好治療方法,且現時大部分手術只需局部麻醉,亦可在手腕位置放入導管,創傷性很低,傷口大小只得兩毫米,配合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手術出血風險較注射溶血劑更低。」
性命攸關,不想有朝一日突然病發出事才識驚,他強調防範重點除了積極改變危險因素,在病情非急性階段,假如患者本身危險因素偏多,即使膽固醇斑塊的阻塞程度未算嚴重,有需要也會建議服用預防性藥物以減低血管栓塞的機會,包括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及Beta 阻滯劑等。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