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挑食這個問題,令很多的媽媽們頭疼,那麼如何才能讓寶寶乖乖吃飯,養成好習慣,不會再挑食了呢?
育兒中,你會不會為孩子的吃飯問題頭疼?
孩子不愛嘗試新的食物?吃一餐飯的時間,可以看完一集電視劇,讓你恨不得揍他一頓?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用「不拋棄,不放棄」的辦法。
不吃,再給
媽媽們常會訴說,吃飯時,孩子只愛吃自己喜歡的菜,不愛嘗試其他的食物。
一般2歲左右的孩子會對新東西有恐懼心理。這時,你該怎麼辦?有些媽媽一見孩子不吃,就不再給了。千萬別太快放棄!你要重複地把食物夾給他吃,他不吃,就放在他的碗裡。如果他不吃甚至夾出來,你就再夾進去。他不吃沒關係,你只管夾到他碗裡,但不要生氣,不要恐嚇他。
這樣的話,孩子就一直有機會看到這些食物,就有可能嘗試這些新食物。
這樣做會有用嗎?有研究報導,2~5歲的孩子,在新食物大約經過10次重複出現後,不管新食物是甜的、鹹的,還是淡而無味的,對它們的喜愛程度都有明顯的提高。接著,他們不滿足於看或者聞一下這些食物,而開始實實在在地品嚐這些食物。
7~10個月是孩子接受不同質地食物的關鍵期。這時,給孩子吃半流質、泥糊狀、粗糙食物等也可能遇到類似困難,重複嘗試是解決這一困難的好辦法。
讓孩子自己吃飯
常看到這樣一幕:孩子捧著杯子喝奶,喝得全身都是,媽媽趕緊換了奶瓶給他喝。
或是這樣的情景:孩子正興趣盎然地用勺子挖著碗裡的食物,顫顫悠悠地往嘴裡送,弄得滿臉滿嘴全是飯粒或是菜汁,甚至大部分食物都掉在身上、地下。這時,家長會接過碗、勺,給孩子餵食。
媽媽們以為吃飯是人的天生本能。其實,進食也是一種發育技能,是需要通過後天學習而獲得的能力。在適當的時機,不給予口腔運動功能鍛鍊和自我進食的機會,吸吮、吞嚥、咀嚼等能力沒學會,有些兒童就不會自己進食。
而且,這樣也剝奪了孩子自己吃飯的很多樂趣,時間一長,孩子就再也不想自己吃飯了。於是,又有了常見的一幕:五六歲大的孩子還是由大人餵飯,大人不餵,自己就不願吃。
鏈接:寶寶口腔運動功能訓練的機會需要媽媽來創造,每次進食略為粗糙的食物,就是寶寶學習、摸索口腔運動功能的機會,包括如何咀嚼、攪拌、吞嚥固體食物等。
一般來說,自4~6個月起,媽媽可以開始給寶寶添加泥糊狀食物,隨著月齡的增加,可逐漸改變食物的質地,如從米糊、稀飯、厚粥、軟飯到米飯;6個月後提供手指食物和半固體食物。隨著咀嚼能力的發展,不加調味品的小肉片、水果條、蔬菜均可以作為手指食物。
同時,還要適時培養孩子的自我進食技能,如可讓6個月左右的嬰兒自己扶奶瓶吃奶,8~10個月的孩子要訓練他自己捧杯,10~12個月可以教孩子握勺進食,1歲以後培養孩子自己進食的習慣。
定時鬧鐘控制進餐時間
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食習慣,還要注意控制進餐的次數和時間。
首先是進餐的次數,如同食物的種類一樣,孩子用餐時間表在第一年變化也很大。一般情況是:新生兒一天用餐7~8次,間隔2~4小時;2個月大,一天6~7次;4~6個月,4~5次奶加1次輔食;7~9個月,3~4次奶加2次輔食;10~12個月,3次奶加3次輔食;1歲以後,基本上為2次正餐加2次奶。
孩子的食慾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兩餐的間隔時間為3~4小時有利於食慾調節。如果孩子食慾不好或挑食,也要制定每天吃飯和吃零食的時間表,限制餐間的食物攝入。
進餐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30分鐘。你可以設立一個定時器或定時鬧鐘,在用餐將要結束時,為孩子提供一個視覺提示,到時就結束就餐。一旦用餐結束,家長至少在2小時內不應再為孩子提供點心、剩菜或其他零食,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清楚的用餐和不用餐的區別。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