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如何防治秋冬濕疹?

「好~~痕~~呀~~」濕疹患者打從入秋後,類似的呼喊此起彼落。濕疹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秋冬季節確是高峰期。不想接下來數個月因痕癢不已而睡不安寧、坐立不安,及早對治絕對明智。很多人誤以為濕疹多是幼兒期發病,其實並不然,Ivy 在26 歲之時不幸與它纏上。「一直以來都無鼻敏感、濕疹、皮膚敏感等問題,怎知由英國回來後(當年25 歲)因氣候不適應,竟患上鼻敏感,翌年濕疹更接住來。」

她的父親有鼻敏感,濕疹在家族中卻從未有發生。第一次出現濕疹,她記憶猶新:「早上起來,左面頰有一粒紅點,以為是蚊咬用手抓癢,愈抓愈癢更破損了,結果由一粒變成一撻。求醫後說是濕疹,塗藥膏後確能止痕,但紅印仍在,兩、三日便消散,但一停止塗藥膏便又再復發。」重災期是秋冬日子,上班時她要化粧,落粧時便叫苦,濕疹位置又痛又癢。她的濕疹集中在頭部,有時更會由頸的前方蔓延至頸後、頭皮上。

一次感冒偶然去看中醫,醫師說她有過敏反應,面上呈現淡紅。共服了12 劑中藥後,濕疹確有明顯改善,但偶爾仍發作,尤其是秋冬時份及吃過海鮮(特別是蝦)和喝酒後,所以在飲食上會特別留意。余仁生綜合醫療中心註冊中醫師葉丹表示,濕疹中醫稱為濕瘡,是由於多種複雜和難以確定的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過敏性及炎症性的皮膚病。濕疹的外因為風邪、濕邪、熱邪阻於肌膚;內因為臟腑失調和肝膽鬱火、脾濕不化、沖任不調、血虛風燥等均可導致發病。

濕疹可發生在男女老幼任何年齡人士身上,但以先天賦不耐者為多,此症的原因和誘發因素會因人而異,可能性包括:

遺傳:部分患者有家族過敏的前科,如鼻敏感、哮喘和花粉症。

免疫系統: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呈現異常的敏感,對四周的環境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即致敏原)過敏,牛奶、雞蛋、花生和魚蝦海產類食物常被視為引起濕疹的致敏原。

精神因素:這方面與濕疹有密切關係,如患者的情緒壓力、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都可以令濕疹發作或令症狀變得更嚴重。

濕疹雖然一年四季皆可發作,但也有一定季節性,每逢季節交替時,人體內的氣血變化較大,都是濕疹患者的大敵,尤其是乾燥的秋冬季節,空氣中缺乏水份的濡養,燥邪極易傷人,不但會令人感到口乾咽燥,還可耗人體的陽血正氣。若體質屬於氣虛陽血不足,肌膚就會失去濡養,則易出現虛風燥型的濕疹。濕疹之所以秋冬會發病加重的現象,葉醫師說是因為患者體內有過多的毒素不能排出體外,夏天時天氣炎熱,身體出汗有排毒作用,可緩解了濕疹的病情。而秋冬氣溫降低、天氣乾燥,人們出汗不多,導致毛孔收縮堵塞,毒素在體內大量堆積,是濕疹病情加重的一個原因。

另外,由於秋冬季節溫度低、寒氣重,患者由於缺乏運動而令免疫力下降,寒氣入侵容易令患者出現感冒、發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濕疹本身也是一種炎症類的皮膚病,患者身體一旦出現發炎現象,也會導致濕疹發作或症狀加重。此外,在秋冬時份,人們的飲食習慣偏向油膩,飲食中肉類的比重增大,並且多以辛辣為主,這都對濕疹極為不利,令病情得不到有效緩解反而加重,所以要注意飲食的配搭。「有些人在秋冬來臨便急急服用人參、鹿茸等補品,其實此舉不僅沒有起到補氣補血的作用,反而加重秋燥,導致火氣太重。」其實此時應以清補、平補為主,選擇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食物如梨、蘋果、黃瓜、苦瓜和冬瓜等,煲湯時適當地放些生地,麥冬等具有生陰清熱作用。

濕疹出名難纏,葉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臨床上主要採用辨證論治的原則。「濕疹主要屬濕熱、血熱、濕阻及血燥所引起,因此在治療上,辨別皮疹的濕、熱、風非常重要。皮損分布、顏色、性質的不同是濕疹辨證的依據,如皮疹分布在四肢、背部的屬陽;手腳屈曲處及腹部屬陽;頭面、上肢及軀幹上部的多屬風;下肢及陰部的多屬濕。同時會結合脈、舌的變化加以分析,制定立體化的治療方案,選方用藥時才會有好的療效。」盡管坊間有不同的治濕疹方案,但不是人人適合,始終要視乎個人來對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