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肝炎勿輕視,隨時走上奪命之路

肝臟一直肩負著排解身體毒素、調節血糖、儲存鐵質和澱粉質等工作,可說是任重而道遠。亦正因為肝臟的工作如此繁重,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壞分子——病毒傷害而引致炎症。倘若我們輕視肝炎病情,縱容病毒不斷損壞肝細胞,將有機會踏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之奪命3 部曲。根據衞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09 年被確診肝癌的新症有1,832 人,而同年死於肝癌的則有1,488 人,肝癌是本港第3 大的癌症殺手。

肝癌的成因很多,但其中最常見的是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所引致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胡興正表示:「肝炎可分急性和慢性,前者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如甲型和戊型肝炎。乙型肝炎在最初感染階段,也有機會引致急性肝炎;後期則可演變成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可引致肝硬化和肝癌,由於病毒長期損害肝臟,令肝細胞壞死,纖維組織增生修補,形成肝硬化。當肝臟開始變壞,則可能惡化成癌症。」

乙型和丙型肝炎,一般是經母嬰、血液及體液傳染,因此共用針筒、紋身、使用未經消毒的工具,如剃刀、鬚刨、穿耳孔機等,均有機會被傳染。胡醫生解釋:「急性肝炎病徵包括患者的身體、眼白及小便泛黃、發燒、疲倦。情況嚴重而引起肝衰竭者,或會影響身體的凝血功能,造成容易出血和發瘀,亦可導致腎衰竭。」一旦發現自己感染肝炎,當然要及早求醫。然而,並非所有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均需要用藥治療。「患者應該定期驗血檢查,以觀察肝酵素是否偏高及肝炎病毒是否活躍。若發現病毒活躍而又持續引起肝發炎,則需要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等,以抑制病毒活性,穩定病情。」胡醫生續言,藥物可控制病毒,但卻不能徹底把病毒消滅。有時候,病毒隱藏於肝細胞的DNA 裏,即使驗血也未必發覺得到。有時肝酵素正常,肝細胞也可以持續發炎。最準確的檢驗方法是抽取肝組織作檢驗,以得知病毒是否活躍。因此,肝炎患者必須定期作檢查。

肝硬化,就是指肝臟變硬。長期酗酒、免疫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膽管疾病、藥物反應等均可以是肝硬化的成因。胡醫生指出,在本港,肝硬化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所導致的。早期肝硬化,一般沒有明顯的病徵,到患者開始有腹水、水腫的情況、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男性的性能力下降或乳腺脹大、黃疸等等病徵時,病情可能已到後期,甚至已病變成肝癌。胡醫生表示:「由慢性肝炎演變成肝硬化,一般需要很多年時間,是故避免感染肝炎,定期檢查,以及盡快治療才是上策。」

胡醫生建議肝炎患者除了需要每半年驗血檢驗肝酵素、每半年至1 年做超聲波檢查外,最好也定期作肝纖維化測試,以確定肝臟有否出現初期肝硬化的象。他又稱:「肝硬化病人可能發生癌變,所以需要抽血、照超聲波以找出癌細胞的蹤影,盡快醫治。錯過了這個階段,癌細胞擴散了,治療便會相當困難。」

胡醫生更提醒已經感染肝炎的患者,更要懂得好好保護肝臟,除了定期檢查外,還要注意飲食,避免脂肪肝的形成,切勿飲酒,以免加重肝臟負荷,超越它能自我修復的功能,進一步損害肝臟健康。

所謂防病未然,最重要還是做好預防工作,避免病毒入侵肝臟,損害健康。

1.不要與別人共用牙刷、剃刀、鬚刨等物品。

2.不要共用針筒。

3.切勿酗酒。

4.保持均衡飲食,少吃脂肪高的食物,避免肥胖。

5.不要胡亂服食藥物。

6.沒有抵抗力或未曾受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宜注射預防疫苗。

預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防疫注射。現時香港母嬰健康院會為初生嬰兒於半歲前,分3 劑注射疫苗。(第一劑︰首月;第二劑︰1 個月後;第三劑︰注射第一劑的5 個月後)胡興正醫生表示︰「預防疫苗成效非常高,有統計數字顯示,於1990 年的捐血者中,有8%為乙型肝炎帶菌者。經過10 年的努力,到了2000 年,在捐血者中僅發現4%為乙型肝炎帶菌者,可見疫苗的成效。」但胡醫生提醒,即使注射了預防疫苗,也未必所有人皆在體內產生抗體。因此,也應再作驗血檢查,以確定受抗體保護。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