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發現,乙型肝炎患者對乙肝傳染途徑及治療認知不足,近半數患者未知有藥物可治療乙型肝炎,醫生認為會有延誤治療的風險。50歲的吳先生,廿年前驗血時發現為乙型肝炎帶菌者,他以為是煙酒及睡眠不足所致,亦無定期覆診。兩年前他再檢查,發現肝功能不正常,才認識到乙肝病毒不會自行消失。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陳金海指,不少乙肝患者像吳先生般,對乙型肝炎理解不足。
香港肝壽基金去年3月至今年9月,訪問616名乙肝患者,發現只有分別51%及52%受訪者能清楚表明「血液接觸」及「母嬰傳播」是其中兩項高危因素;逾半數(55%)不知「性接觸」是傳播途徑之一;更分別有72%及73%人不知道「共用鬚刨、剃刀、牙刷」及「穿環或紋身」都有機會感染乙型肝炎。治療方面,只有半數人(51%)知道現時有藥物可治療乙型肝炎;另有逾三成人(33%)不知接受藥物治療後,有機會可停藥。「不少患者以為要一世食藥,所以唔食,近半數不清楚有藥物可治療,這些都會延誤治療。」
陳金海指,「成人接觸到乙肝病毒,逾九成人可以身體抗體擊倒病毒,但嬰兒免疫力較差,若感染到病毒,逾九成會演變成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陳續稱,約四分一的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最終會因肝硬化或肝癌身亡,故香港肝壽基金建議乙型肝炎帶病者應每3至6個月進行肝功能驗血測試,及每6至12個月進行肝臟超聲波檢驗。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