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穿高跟鞋的女士和愛好足球運動的男士,有否試過「拗柴」後關節長期腫痛,久未痊癒?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逾9成踝關節扭傷的患者,同時有骶髂關節錯位(俗稱盆骨錯位),有患者腰痛纏身6年,走路短短10分鐘已感覺腳痺。有中醫師提醒市民,若走路稍久已覺關節腫痛,兼有尿頻、腹痛等徵狀,可能已有盆骨錯位,需及早求醫。59歲的何先生酷愛運動,踢足球、打籃球和游水樣樣皆能,劇烈運動令其經常「拗柴」,但他以前自恃年輕力壯,只用跌打酒揉或冰敷患處,從不求醫。
直至5、6年前,何的病徵才逐步浮現,首先是腰部痠痛,然後是背肌抽筋,及後惡化至走路10分鐘已腳部麻痺,不能走動。及後何到骨醫處照X光,才發現盆骨錯位,右腳較左腳短了1厘米。負責研究的中醫師孫鋒解釋,踝關節扭傷時,骶髂關節會透過扭動移位來維持平衡,倘扭力太大,便會造成盆骨錯位,只治療足踝傷患,是治標不治本,以跌打酒推揉患處更可能令傷勢惡化。孫鋒表示,盆骨錯位的治療過程簡單,患者平均只需2.3次的物理治療,便可痊癒,但延診時間愈長,後遺症愈嚴重;有患者盆骨移位十多年才發現,關節已嚴重磨損並長有骨刺;而關節軟骨一旦受損,便無法修復,故建議市民切勿將「拗柴」視作等閒。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