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受傷拗柴,相信很多人都試過,但原來經常拗柴又不正確處理,可以造成足踝關節炎,嚴重者會有活動受限、持續疼痛,甚至關節變形情況,有前職業足球員更是人到中年已要換人工關節……
才49 歲的張子明曾是職業足球員,退役後波癮不減每周仍踢兩三場波,當知道他去年6 月腳痛到要做足踝關節置換手術,很自然以為一定是「大受傷」使然,但答案竟然是:重複性拗柴處理不當所致。拗柴拗到要換骹?驟耳聽來,相信你會覺得匪夷所思,只是轉職航空公司經理要巡樓工作的他,盡管也可能有累積性勞損,但搜尋記憶,他說右腳傷患,很明顯是自廿年前一次被人飛剷導致嚴重拗柴後,才開始有「好極都好唔到」的情況。
「踢波帶撞擊性,受傷難免,拗柴這類傷我試過無數次,所以那次雖然痛得嚴重,我也只像平時一樣的敷冰、休息及捽藥酒處理,個多星期後見沒腫痛了,便又踢返波,但此後其實經常覺得足踝關節有冤痛感。」小病小痛不正視,結果他繼續經常拗柴,又繼續錯誤處理,右腳關節亦繼續退化,至5 年前他行每步幾乎都要拖著腳步行,腳痛到連巴士也追不到。「我估當時別人都以為我是跛的,因為真的行得很辛苦,基本右腳是行一步痛一步,要吃止痛藥才返到工。」
後經檢查發現足踝關節軟骨磨蝕,因嚴重足踝關節炎已令其關節變形,試過晒保守性的止痛藥物、打類固醇針、矯形鞋墊改善步態等療法,他說療效都只是短暫,為怕吃止痛藥吃到胃穿窿,他決定嘗試新手術療法。「一直都知可以做傳統足踝關節融合術,但這會將整個腳關節牢固融合,即係成隻腳會梗晒,想到往後生活便有猶疑。直至有靈活度高的新一代全踝關節置換術可選擇,我知道術後關節可以如常活動,才決定一試。」經過連串的手術換人工關節、打石膏、物理治療復康後,他形容手術後自己幾同新生。「術後16 周我已可自如行走,行起來甚至不會記得自己右腳曾受傷,步態很自然,現時更可以做到緩步跑、踩單車的運動,相信再遲些搓波都會OK。」對熱愛運動的他而言,他肯定的說手術得益絕對「有賺」。
主診其個案的骨科專科醫生楊揚表示,不少人都視拗柴為小事,通常敷冰捽藥酒後,見無腫無痛就以為無事,但事實並不然。「像張先生的個案般,重複性的拗柴扭傷仍繼續運動,其實很危險,因為在關節失穩、韌帶鬆弛狀態下愈是活動,愈會磨蝕足踝軟骨,增加骨關節炎及關節退化風險,而當磨蝕得嚴重,更有要換人工關節的可能。」按人體結構分析,她指足踝關節的軟骨成分較膝關節軟骨成分堅韌,理應較襟用,但臨床不少病例50+已有足踝關節退化情況,較膝關節的60+退化高峰更早出現。「這是由於足踝關節面積細,一旦傷及韌帶等保護關節組織後,磨蝕速度會更快,而通常人到中年足踝關節退化的個案,多數也是因為創傷造成,即年青時曾經骨折或重複性拗柴,經十多廿年累積才進展成後期關節退化。」不想拗柴拗出大件事,事後懂得適當保護足踝關節是關鍵,按受傷程度原來拗柴可分3 級:
輕度:因足踝肌肉力量強,輕微足掌向外拗一拗後可企返正,基本沒有腫痛,毋須特別處理。
中度:拗柴後足踝關節移位,亦即短期脫臼,通常30 至60 分鐘內會有紅腫瘀傷表現。正確處理應即時敷冰固定(用布扎著),再求醫照X 光評估有否骨折。而由於紅腫嚴重表示軟組織受傷,足踝關節外側的3 條韌帶有可能已部分撕裂,建議要配合休息的保守療法,做好短期固定治療如纏繃帶,待弱化韌帶有時間復元,再在腫痛消退後輔以運動強化關節肌肉,以免受傷韌帶因關節失穩而愈拉愈鬆。
嚴重:常見於撞擊性運動受傷,患者多會聽到「啪啪」聲的韌帶斷裂聲,因連繫骨與骨之間增加關節穩定性的軟組織嚴重受創,紅腫瘀痛徵狀期間想行多步都難,正確應作固定治療(如打石膏),否則韌帶不可能自行修復。而在失去韌帶的保護作用後,失穩關節愈是活動愈會磨蝕足踝軟骨,嚴重可導致關節退化。
隨科技推陳,她指新一代的全踝關節置換術是以金屬合金及聚乙稀製成的人工關節,代替退化的關節軟組織,論靈活程度較傳統關節融合手術大增,普遍病人置換人工關節後,都表示功能程度約回復正常的8 成。「但人工物料隨時間也會磨蝕,一般推算約10 至15 年後需進行修補手術,所以通常會是保守性治療無效,又中年50+的病例才會建議考慮。」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