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今社會病毒細菌多的是,但「乙型肝炎帶菌者」等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這概念,你我一定要搞清楚,否則只管以為「帶菌≠有病」而延誤診治,很可能會併發肝硬化,甚至肝癌,分分鐘致命。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表示,在醫學上,只要人體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後,超過6 個月身體仍未能自行清除,在定義上已是乙肝帶菌者,亦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當然,並不是所有乙肝帶菌者都會發病,病況亦有輕重之別,如病人帶菌後肝臟一直發炎,便有可能併發肝硬化或肝癌,但若只是帶菌,肝臟沒發炎者,則在有生之年也可能沒有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由於此症沒病徵,要知自己是否身懷乙肝病毒,最簡單的方法是驗血,若血液化驗發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ve,即告「中招」,至於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在考慮年齡、飲酒習慣及其他慢性病因素外,最重要是視乎風險評估的結果:1.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臟慢性病變的嚴重後果,所以帶菌者必須驗證有否肝硬化,或嚴重肝纖維化,一般如病毒活躍患者,肝臟有發炎,5 年內每5 個帶菌者會有1 人併發肝硬化。2.病毒量:檢驗血液中的HBV-DNA 病毒濃度,以濃度愈高代表病毒複製愈活躍,病情變化會愈急。3.肝炎:驗血化驗肝酵素ALT,以確定肝臟有否發炎現象。「風險評估可顯示病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其『過去』見於帶菌後肝臟受損(肝硬化)的程度;『現在』則反映在體內仍有多少病毒;至於『將來』就以有否肝炎來作推斷,若有發炎現象,則可預期肝臟日後受損程度會愈見嚴重。」
陳教授強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風險較一般人增加100-200 倍,若評估患者有肝硬化、病毒量高或有肝炎,都屬高風險帶菌者,建議要接受藥物治療,而在現時應用的兩類藥物中,以干擾素較易停藥。
干擾素針劑:選擇有干擾素及聚乙二醇干擾素(簡稱長效干擾素),前者一周注射3 針,後者一周1 針,用法近似糖尿病胰島素針般只須皮下注射(打肚皮),療程以1 年為限。藥物作用在刺激身體抵抗力,以自身免疫反應清除體內的乙肝病毒,好處是約有3-4 成病人接受1 年療程後,病毒量和肝炎程度都會受到控制,可以完全停藥。但缺點是相對口服藥多副作用,可能會出現針口發炎、輕微脫髮、周身骨痛、疲累或精神情緒的影響。
口服抗病毒藥物:藥物作用在於直接遏抑病毒複製,好處是口服藥夠方便,副作用少,且幾乎所有病人服用藥物都會「有療效」,其病毒量、肝酵素ALT 等都會受控。但缺點是「療效」純粹因應藥物遏制病毒而來,一旦停藥,病毒容易再作惡,故一定要有長時間服藥和不容易停藥的心理準備。
兩類藥各有優劣,但對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他一再重申用藥後不能隨便停藥。「由於肝炎無病徵,用藥後驗血指標通常又有改善,很多病人都有『自己好返晒可以停藥』的錯覺,臨床私下停藥2-3 個月的病例多的是。但這其實很危險,因為我們只是靠藥物遏抑病毒複製,間中停藥只會令病毒更加有衍生抗藥性出現變種的機會,當病毒變得不再怕那種藥物,在香港現行只得4 種註冊口服抗病毒藥物情況下,這樣的七除八扣,便隨時可能會無藥可用。」
口服抗病毒藥物第1 代藥物:拉米夫丁(Lamivudine),抗藥風險相對高,用藥約4 至5 年有70%病人會產生抗藥問題。
第2 代藥物:阿德福偉(Adefovir),中度抗藥性,用藥5 年約有30%病人產生抗藥問題。
第3 代藥物:恩替卡韋(Entecavir),研究數據累積至服用5 至6 年,約有1%至2%抗藥問題,抗藥機會低。
第4 代藥物:替比夫定(Telbivudine),未有長遠數據,服用2 年約1 至2 成人出現抗藥問題。
第5 代藥物:替諾福韋(Tenofovir),暫時2 年數據都沒有發現抗藥問題,但此藥在香港仍未註冊。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