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內任何器官出現炎症,甚至癌腫瘤,都可產生類似胃痛的感覺。倘因癌症出現痛感,病情多數已屬晚期,當中以胰臟癌最難被發現,醫生提醒,消化道癌症多出現體重驟降、食慾不振及半夜痛醒的病徵,宜及早求醫。仁安醫院腸胃及肝臟中心總監梁偉強說,胃痛一詞含義極廣,除胃部本身因潰瘍或有癌腫導致胃痛外,腹腔內任何器官罹患炎症及癌症,也可被歸納成結構性胃痛,例如肝炎、膽炎或胰臟癌等。
但梁指,初期癌症卻未必會痛,當出現胃痛,患者病情多已屬晚期,「腫瘤在器官的黏膜層,傷不及神經便不會痛,但嚴重至侵入神經,導致疼痛,便已屬於晚期。」而在腹腔內各種癌症中,胰臟癌最難發現。梁解釋,由於胰臟位於胃部後面,即使長出腫瘤,電腦掃描也未必能照出來,他本身便有一名親戚反覆受胃痛折磨,接受檢查後仍未能找到成因,最終才被確診罹患胰臟癌。胃痛既然可能與癌症有關,可否憑病徵分辨?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教授胡志遠指,體重驟降、食慾不振、睡覺時痛醒等,均屬結構性胃痛的病徵,顯示腹腔器官可能出問題,倘出現這些徵狀,便應及早求醫。
至於胃癌,當達到第二及三期存活率低於5成,晚期胃癌患者5年存活率更不足10%。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亦顯示,本港97至06年間,按每十萬人計,每10個胃癌發病者便有1個低於40歲。「不要以為自己年輕便不會有胃癌,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未夠40歲,亦因胃癌過身。」胡說。故此,除上述結構性胃痛的徵狀外,倘同時出現大便呈黑色,接受胃鏡檢查又發現胃部有不明潰瘍,便有很大機會罹患胃癌,應盡快抽取組織化驗。結構性胃痛也可由「基質瘤(Gist)」造成。胡解釋,基質瘤長在胃壁,由胃壁纖維細胞增生而成,屬良性纖維瘤,倘體積太大或會壓着消化道神經綫,引致胃痛。另外,聯合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健進提醒,同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者,因為NSAID有機會導致胃潰瘍,同時服用中和胃酸藥物,可將胃潰瘍的徵狀遮蔽,因而延遲確診。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