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Amy(假名)罹患胃痛十年,以胃鏡及電腦掃描檢查卻找不到成因,做了5次手術,切去十二指腸,甚至割除整個胃,從此帶着造口袋生活,痛楚繼續纏身,終發現胃痛或由情緒困擾造成。研究發現,半數持續胃痛的病人罹患情緒病;威院腸胃科擬下月與精神科合作,及早揪出情緒受困致胃痛的病人。
本港2至3成人口受胃痛困擾,但這些胃痛患者中,8至9成的成因不明,屬功能性胃痛,其餘則屬結構性胃痛,即與胃潰瘍、胃癌或腹腔內器官出現炎症或癌症有關。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教授胡志遠指出,功能性胃痛患者雖無結構問題,但胃部較一般人敏感,較難鬆弛,以及消化能力較慢,「大家同飲一盒奶,正常人飲一盒無事,功能性胃痛患者飲兩啖,個胃已好脹好頂。」胡解釋。
功能性胃痛的成因至今不明,有機會與情緒病有關。胡志遠分析過去兩年共55宗持續於威院腸胃科求診,但一直未能找到成因的胃痛患者,發現半數人被精神科醫生確診罹患經常焦慮症或抑鬱症。該院腸胃科又分析,另外120名由私家醫生或急症室最新轉介的胃痛病人,結果發現當中近4成人也有情緒困擾。「我們未能確定胃痛與情緒病之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但肯定兩者有緊密關連。」
胡形容,腸胃就是人體的「Loudspeaker(喇叭)」,罹患情緒病但不自知的病人,經常向醫生投訴胃痛難當,是因為他們將負面情緒透過腸胃疼痛發洩,事實上其消化道功能一切正常。他舉例,曾有一名30歲女病人,被胃痛困擾10年,接受胃鏡檢查卻找不到成因,後來有外科醫生替她進行電腦掃描後,指其肚血管有異常,先後進行5次手術,替她切除十二指腸及整個胃部,惟痛楚沒有減退,卻從此要帶着造口袋生活。這名女病人輾轉來到胡志遠手上,但胡也不能透過一般檢查找出其痛楚來源,直至與她深入交談,才發現這名病人生活中承受不少壓力,及後確診她同時罹患抑鬱症及焦慮症,相信其胃痛是源自情緒困擾。為及早揪出與情緒病有關的功能性胃痛病人,胡表示,威院腸胃科計劃今年7月起,與該院精神科合作,替功能性胃痛患者進行問卷測試,以確定這些病人是否同時罹患情緒病,並確定他們的胃痛是否與情緒受困有關。
倘證實功能性胃痛患者同時罹患情緒病,醫生會處方精神科藥物如血清素予這些患者。胡指,服用精神科藥物後胃痛解除的患者高達60%至70%。功能性胃痛長遠不會增加患者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等致命疾病的風險。但胡志遠建議,倘持續胃痛、休息及避免吃刺激性或油膩食物後仍無改善,便應及早接受胃鏡及超聲波等檢查,以及早確定是否腹腔內器官罹患炎症,甚至癌症有關。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