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中醫治療如何?下面介紹慢性肝炎的中醫治療:
慢性肝炎屬於中醫「脅痛」、「肝胃痛」、「積聚」等範疇。慢性肝炎遷延日久,損傷內臟,耗傷氣血陰精,其病之處肝脾兩髒氣血方損,久之累及於腎,而致肝腎陰精不足。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將慢性肝炎分為5種類型:
1.肝膽濕熱:表現為右脅脹痛,腔腹滿悶,噁心厭油,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治法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主,代表方劑為茵陳蒿湯加涼血解毒藥劑。
2.肝郁脾虛:表現為脅肋脹滿,精神抑鬱,面色萎黃,納食減少,口淡乏味,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弦。治法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為主。代表方劑有逍遙散、柴芍六君子湯。
3.肝腎陰虛:表現為頭暈耳鳴,兩目乾澀,口咽乾燥,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腰膝痠軟,舌體紅瘦少津,脈細數無力。治法以養血柔肝,滋陰補腎,代表方為一貫煎,滋水清肝飲。
4.脾腎陽虛:表現畏寒喜曖,小腹濕冷,食少便溏,食谷不化,下肢浮腫,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治療以健脾益氣,溫腎扶陽。代表方劑為附子理中湯加五苓散,四君子湯和金匱腎氣丸。
5.瘀血阻絡:表現為面色晦暗,肝脾腫大,質地較硬,肝掌蜘蛛痣,舌質暗紫或瘀斑,脈沉細澀。治法以活血化瘀、散結通絡,代表方劑為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