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麻醉方式介紹
產痛雖然很痛,不過拜醫療進步所賜,目前已經有許多生產減痛的麻醉法,如以生產麻醉來說,雖然麻醉效果因人而異,也只是在使用劑量上的差異,但大致而言麻醉效果都很好,可以明顯的減輕疼痛感,但是選擇適切的麻醉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麻醉的方式分為以下4種,提出以下說明:
1. 硬膜外麻醉:就是所謂的無痛分娩,只麻醉感覺神經,最常使用於自然產中,自費約六~八千元。翁仕賢醫師表示,無痛分娩大多使用於第一產程加速期時效果最好,避免造成產程遲滯,若在極度疼痛的狀況才想打無痛分娩的話,媽咪會顯得很躁動反而不好,且藥量是慢慢的加。而無痛分娩的打法也類似半身麻醉,打的時候媽咪先側身,將身體曲起來像蝦子一樣,兩手抱著膝蓋,頭彎下來,接著麻醉醫師操作硬膜外穿刺,置放一根極細的管子到脊椎骨旁的硬脊膜腔外,再將麻醉藥品注入達到減輕產痛的效果,大約10~15分鐘左右會發揮作用,這都由麻醉醫師執行。這類的麻醉最大好處就是讓媽咪不會有疼痛感,但是因為要自然產,所以要將子宮收縮的感覺保留,產婦的腳能動、肚子還能夠用力,媽咪可以試想一種感覺,就是當您吃下暈船藥後,可以感覺海浪的波動,卻不會覺得暈。由於背脊硬膜外保留著導管,可以持續滴注藥量,但因為每個人對麻醉的適應性不同,且疼痛的感覺是主觀的,因此必須觀察媽咪的反應,調整每小時滴注劑量。
不過針對無痛分娩,仍有些許的媽咪有所疑慮,「會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是最多人的問題,根據此點,首先第一點是,每個人的脊椎關節構造不同,但打無痛分娩之前無法請媽咪先照x光,因此有可能打不順利,麻醉醫師操作硬膜外置放導管的當下會有極少部分產婦遭遇硬膜穿透,因而有硬膜外穿刺後的頭痛,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坐起來或者走動時更為明顯,畢竟硬膜外注射的針頭仍較粗,依但穿破會造成腦脊髓液流失,不過這個問題很容易用藥治療頭痛問題,並多喝水,或者由麻醉醫師抽取產婦的血液進去填補穿刺的硬膜破洞,即可獲得改善。另外,有一說法是打完無痛分娩可能造成日後腰痠背痛,這多數是因為懷孕過程懷著日益長大的胎兒,造成骨盆關節鬆動,才有腰痠背痛的感覺,與打無痛分娩其實是沒有什麼關聯性的。打一個比方,若在30年前當時人就會怪說是月子沒做好的後遺症,到了現代就怪說麻醉沒做好,學理上其實都不相關。
2. 半身脊椎麻醉:與硬膜外麻醉不同的是,半身脊椎麻醉作用非常快,通常打下1~2分鐘內即會發揮作用,因此醫生不用等。這種半身的脊椎麻醉打下後,因為連運動神經都被麻痺,無法使力,因此下半身的活動功能也會暫時失去,適用於剖腹產,不過剖腹產也可採取硬膜外麻醉。
3. 局部麻醉:有些採取自然產的媽咪,醫生會在會陰處剪開2~3公分幫助生產,避免產生撕裂傷,局部麻醉是打入皮下,因為外陰部比較敏感,因此局部麻醉可用於陰道傷口縫合,降低疼痛。
4. 鎮靜麻醉:由點滴或者肌肉注射,效果約持續半小時,是一種全身性的麻醉,不過通常很少使用在生產過程中,因為胎兒也會經過胎盤接觸麻醉藥,可能會影響嬰兒出生後的活動力,有高比例的嬰兒出生後評估在呼吸以及肌肉張力表現不佳。因此鎮靜麻醉較常使用於人工流產手術,這種藥劑不一定會讓病人完全失去意識,甚至會有一點感覺,但可讓病人不感覺躁動。
基本上採取哪一種麻醉方式,與麻醉醫師本身的習慣,還有醫院的文化相關,像是剖腹產的麻醉方法有許多,但使用哪種方法會牽涉醫療人員層面,但在少部分的情況下剖腹產甚至會採用到全身麻醉,大多是緊急後送、難產、胎兒窘迫等狀況。事實上面對麻醉的效果也是因人而異,而且每個人對麻醉的適用性也無法預測,必須等到媽咪接受麻醉之後才能評估,通常若採取硬膜外或者半身脊椎麻醉,是不會受到平時用藥習慣影響,因為沒有經過肝臟,但若是全身麻醉則可能與患者平時是否有用藥、喝酒等習慣有關連,無論如何在剖腹產之前,也最好告知一下醫師平時的特殊用藥習慣,以確保安全。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