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小大人與大小孩的尷尬

青少年階段有其特殊的身心發展和任務,首先,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身體發展第二迅速的階段,青少年會對自己外貌的變化相當注意,尤其第二性徵,包括喉結、乳房、陰毛、聲音的變化,更會引起身心衝擊。

其次,在此階段,青少年逐漸從父母親、師長、同儕所學習得到的價值觀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並對於長輩權威的價值觀採取挑戰態度,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再者,青少年會發展親密的同儕關係,並常會以各種方式滿足自己對異性的好奇。如果青少年在建立價值觀的過程受到阻礙,對自己外貌的變化不能接受,或同儕互動不順利、性取向困擾等,都可能產生壓力調適的問題。

青少年面對壓力調適困難時,情緒波動是最直接的表現,但青少年更容易以衝動、煩躁不安、強烈憤怒來表達,家長常無法理解:「只是一點小事,為何發那麼大脾氣」。青少年也可能以徹底放棄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無法處理的困境,例如課業壓力重就乾脆不去學校、交友不順就徹底封閉自己。

貼近孩子的心父母先放下身段睡眠和飲食的變化也相當常見,除了常見的失眠、茶飯不思外,青少年也可能反向地以終日嗜眠、暴飲暴食來表現。當然,對原本有興趣之事提不起勁去做、覺得無望無助、甚至想傷害自己,都可能是壓力調適困難的現象。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吹起「心情不好就割手腕發洩」的偏誤風氣,值得家長注意。

及早發現青少年壓力調適困難的症狀是家長協助他們的第一步,無論工作多忙,家長應每日撥時間與青少年相聚,而且溝通的習慣最好從孩子小時候就建立。家長也應嘗試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看他們遭遇的壓力,許多家長習慣以「想當年我們是怎樣怎樣」來評論青少年的壓力調適,建議家長不要「想當年」,不妨試著「想今年」,如此才能體會青少年的困難所在。

許多家長擔心,如果不以權威姿態與孩子互動,日後將失去父母地位。然而,如果原有的權威互動方式只是將孩子愈推愈遠,何妨放下身段,先從拉近親子距離著手,和青少年一起做些情感交流的活動,打球、聽流行音樂,甚至打網路遊戲,讓青少年體會到家長想多了解孩子的努力,如此青少年才可能敞開心扉,面臨壓力時願意向家長求助。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