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四成乳腺癌復發 「全切」並非一了百了

作為目前為止治療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乳腺癌如能早期確診,治癒率可高達95%。然而,很多患者卻由於擔心化療的毒副作用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也有些患者迷信「一刀切」,以為這樣就能一勞永逸而不再接受內分泌治療……
近日,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簡稱:中山二院)舉辦的「我還是我」乳腺癌教育俱樂部啟動儀式上,該院乳腺腫瘤醫學部主任蘇逢錫教授表示:「如能早日確診、規範治療,患者能獲得很高的治癒率,與乳腺癌『和平共處』,仍能撐起『半邊邊天』。但由於乳腺癌治療繁多的種類以及層出不窮的藥物,患者在對治療的熟悉上不可避免地出現『盲區』,乳腺癌的防治形勢仍十分嚴重峻。」

據統計,中山二院腫瘤中心每年有700多名新髮乳腺癌患者,其中400多人需要做手術。幾乎所有的首發病人及其家屬在最初獲知病情的數月中都會經歷一個茫然期,其中不乏病急亂投醫者。而一些手術後進進康復期、在家休養的病人,缺少專專業醫師的及時指導,甚至可能出現術後抑鬱。此外,層出不窮的新藥讓患者在困境中找不著方向,窘境凸顯———「我有一肚子的問題目想請教專家,也有一堆心事想和人說,但就是找不到地方!」

「給病人一個可以長期獲得知識補充和專業諮詢的平台」,蘇逢錫教授以為刻不容緩,「乳腺癌教育俱樂部的成立不僅僅能讓廣大患者與醫生、醫院保持緊密聯繫,還能加強與其他患者間的交流、相互安慰和鼓勵,緩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幫助助穩定病情。」他建議,乳腺癌患者應與醫院建立長久的聯繫,根據腫瘤本身的特性,定期回到醫院進行複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換藥藥。

那麼,乳腺癌患者目前存在哪些迫在眉睫需要糾正的觀念呢?
盲區一:要漂亮,不要化療
乳腺癌從發病初時就表現為全身性疾病,乳腺癌從單細胞分裂繁殖到直徑1釐米大小腫塊,需倍增30次,歷時大約要3年以上。因此,作為全身性治療的化療成為乳腺癌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多年實踐證實,手術後進行化療可明顯降低復發率,化療應該在術後儘早開始,一般需6個療程。

然而提起化療,人們的第一感覺是「夢魘」,很多患者擔心無法承受化療引起的痛苦,從而對今後的治療和生活失往信心;還有患者害怕化療後出現的脫髮,這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事物都有兩面性,化療也一樣,在給患者帶來療效的同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副作用。蘇逢錫教授解釋道:「化療能通過阻止細胞的分裂繁殖,或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使腫瘤的原發灶及轉移病灶縮小或消失。但是,體內一些分裂增殖迅速的正常細胞或組織如骨髓造血細胞、胃腸道上皮細胞及皮膚的表皮細胞可能被錯誤攻擊,從而引起化療最常發生的白細胞減少、噁心嘔吐、脫髮等副作用。」

對於化療過程中出現種類不同或程度不一的副作用,蘇逢錫教授建議:患者要正確熟悉化療治療疾病的好處與副作用的關係。化療的副作用大都是短暫或者說是階段性出現的,化療結束後,症狀會逐漸消失;患者不必過多憂慮,採用適合於國人的一般劑量多數患者可較順利完成六個療程的既定方案。

盲區二:「全切」就能「一了百了」

「臨床工作中,經常碰到病人為保險起見,選擇手術『一刀切』,以為這樣就可以做到『一勞永逸』。也有一些乳腺癌病人,不僅切了乳房,還做了藥物化療、放射治療,自以為治療已很徹底,拒盡接受長期的內分泌治療,結果其中一部分病人,手術後1-2年就出現遠處轉移或對側乳腺癌,而這時,後悔已經太遲了」,蘇逢錫教授可惜地表示。

乳腺癌是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腫瘤之一,但復發率高。據悉,我國乳腺癌患者的總體復發率高於40%,而一旦出現復發或轉移,患者的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專家表示:乳腺癌手術後5年內是復發高危險期,特別以手術後1至3年的復發風險最高。

目前,醫務界提倡應兼顧局部和全身的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腫瘤、藥物化療、放射治療和內分泌治療。而作為全身性治療的重要環節,內分泌治療在減少乳癌術後復發和轉移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術後堅持5年或更長時間的內分泌治療,能有效抑制身體裡雌激素及雌激素對腫瘤的作用,能夠有效減少腫瘤的復發率,進步術後治癒率。蘇逢錫教授誇大:「患者治療時一定要有打持久戰的預備,用藥不能吃吃停停,否則,疾病一旦捲土重來,治療起來十分棘手。」

蘇逢錫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對乳腺癌治療藥物的不斷研究和開發,對於盡經後激素受體陽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來說,新一代抗乳腺癌藥物已有取代老藥的趨勢,例如,依西美坦這種新的抗癌藥物,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和耐受性,資料顯示它能降低患者體內盡大部分的雌激素,在阻止腫瘤進展和緩解方面的療效較好,是乳腺癌治療藥物發展的趨勢。此外,針對雌激素和雌激素受體的內分泌靶向治療也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為患者帶來新希看。

乳腺癌並不可怕,患者的命運實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在術後及早、規範地進行內分泌治療是防止復發的關鍵。對此,蘇逢錫教授呼籲:乳腺癌患者應當儘早進行規範的內分泌治療,把握手術後1-5年的治療關鍵期,爭取離別復發,千萬不能由於對疾病存在的盲點而耽誤了獲得最佳治療的最佳時機。(李劼)
30-39歲
30歲時,乳房題目多為良性(不會癌變)。但年輕女性普遍會有乳房纖維囊性變,以乳房疼痛、囊腫和非癌症腫塊為特徵。亞利桑那保健科學中心大學臨床醫學助理教授萊昂·唐尼博士說,「乳房疼痛可能是循環性的,它可以伴隨經期發生,也可以是持續性疼痛」。

如何減輕乳房
疼痛呢?俄勒岡州保健科學大學助理教授兼俄勒岡州癌症協會乳房健康教育項目負責人伊麗莎白·斯坦博士建議女性「闊別咖啡因」。假如是在疼痛難忍的話,可以通過手術摘除乳房纖維性瘤。

擔心乳房下垂?

分娩期間,哺乳可以防止乳癌。專家以為哺乳不會引起乳房組織萎縮。相反,哺乳期間乳房的膨脹可以伸展乳房的皮膚。

而當乳房收縮時,鬆弛的皮膚會使乳房看起來比以前下垂。

事實上,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在200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引起乳房下垂的原因還有:懷孕期間使用的乳罩罩杯過大,較多的懷孕次數,吸煙和年齡增長。

另外一個原因是乳房內的纖維束帶,也叫乳房懸韌帶的拉伸造成乳房下垂。

由於乳房沒有肌肉,所以乳房下垂無法阻止,但一些醫生建議婦女在慢跑時穿運動型乳罩以阻止韌帶的拉伸。

降低乳癌發病率
乳癌並非常見疾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30歲到39歲乳癌發病率只有1/229。

除非有家族病史,30歲到39歲的婦女不需要乳房X線照片。實際上,年輕婦女的乳癌很難用乳房X線照片檢測出來。

30歲到39歲的婦女應向醫生反映長期的乳房變化或疼痛。年輕婦女的乳房疼痛是良性的,但是乳房癌也會發生在年輕婦女身上。

定期的手動檢測還是必須的,最少一月一次以熟悉自己的乳房,向醫生反映。

假如是在更年期,檢測的最理想時間是在經期開始後的5到10天,這個時候荷爾蒙效用最低,檢測結果是最正確的。

頻繁人流不僅會導致不孕不育等生殖系統疾病,還可能誘發乳腺癌。

腫瘤科副主任張醫師指出,一般做過2~3次人流就能認定為頻繁,而女性懷孕時生殖系統會發生變化,包括子宮、陰道、外陰和乳房。特別是隨著體內激素水平升高,乳房會出現第二次發育:乳房逐漸發脹、增大,乳暈表面的褐色小結節明顯突起,顏色加深。

因妊娠帶來的乳房發育會隨孩子出生而自然結束,假如中途忽然終止妊娠,激素水平猛然下降,就像是坐過山車一樣,到了最高處忽然停電,卡住走不動了。此時,體內激素水平驟然下降會使乳房再次出現發育停止,乳腺小葉增生、乳房腫塊等,進而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