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是機體復原、整合及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因而被形象地稱為"腦的營養劑"。對於兒童來說,睡眠還具有促進體格和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兒童期尤為學齡期(即小學階段)是睡眠習慣形成和建立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良好睡眠習慣的培養可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必要基礎。因而,學齡兒童的睡眠健康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我國頒佈的有關學生健康和衛生的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每天應保證小學生10小時的睡眠時間,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學齡兒童每天能夠睡足10小時及以上的為33.4%,約2/3的小學生存在睡眠不足。全國兒童睡眠研究協作組完成全國8城市28424名2-12歲兒童睡眠狀況和睡眠疾病發生率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童睡眠問題總發生率為27.11%,主要有:入睡打鼾、磨牙、睡眠不安、尿床、做噩夢、張口呼吸、夜醒、入睡困難、說夢話、夢遊等。這些資料表明我國學齡兒童睡眠不足情況普遍存在,各種睡眠問題值得關注。考慮到現有研究的某些不足,迫切需要能全面反映學齡兒童睡眠習慣、睡眠模式和睡眠問題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綜合資料,為今後有針對性開展睡眠行為和環境干預以提高學齡兒童睡眠質量提供依據。
睡眠問題對學齡兒童的影響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突出表現為白天嗜睡:上課打瞌睡,注意力集中障礙,學習成績下降。有研究顯示,夜間睡眠不足的孩子的注意力和保持清醒的能力大幅下降,甚至一節45分鐘的課堂僅保持3-5分鐘。
2)不良行為發生率上升:i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有研究顯示,習慣性打鼾是兒童多動症的危險因素,並可使快速眼動睡眠減少,影響學習記憶功能。ⅱ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激怒、出現好鬥、攻擊行為。
3)意外傷害率上升:常發生意外傷害的兒童多伴有睡眠問題,尤其是睡眠焦慮。據分析睡眠問題可能使兒童反應力下降而成為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
4)情緒不良,認知功能受損,學習能力下降。
5)學校適應能力下降:伴有睡眠問題的孩子早晨起床困難、容易出現遲到、違反校規等表現;人際關係受挫,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關係緊張。這些成為青春期危險行為包括抑鬱、自殺、抽煙、服用興奮劑、酗酒、吸毒的高危因素。
此外,夜間睡眠不足還會擾亂生長激素正常分泌、使免疫系統功能受損、內分泌代謝失調,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發胖等。
據研究,睡眠問題的不良影響大多高發於青春期,但此階段睡眠方式逐漸固定化,行為問題缺乏有效的干預手段。這樣,促使我們關注青春期前兒童,尤為學齡兒童的睡眠問題及影響因素,以制定早期干預措施改善兒童睡眠。2004年,美國主要針對7-11歲學齡兒童發起主題為「Sleep Well,Be Well」的活動,呼籲小學校設立睡眠健康課程。正是認識到睡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2001年,國際精神衛生組織舉辦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倡導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呼籲人人關注睡眠健康。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