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鋒(左)指導病人何先生(右)進行「飛燕」動作,可紓緩因盆骨移位引致的痛症。
站立或坐一陣都腰痛、腳痹可能是「拗柴」引致盆骨移位的後遺症,市民切勿輕視。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逾九成因足踝痛求診的拗柴病人,也有盆骨移位問題,患者因無理會盆骨傷患,令足踝痛也無改善,專家提醒市民拗柴後,要留意有否出現長短腳等盆骨移位症狀。
該院早前的研究發現腰腿痛病人有80%出現盆骨移位,其中一項症狀為足踝痛。研究分析09年6月至去年8月期間,因拗柴扭傷足踝求診的231名病人,年齡介乎2至85歲,病齡介乎受傷半小時至長達15年。其中91.3%病人同時有盆骨移位,需接受推拿治療。
嚴重可致骨刺增生
該院臨床部一級講師孫鋒解釋,當足踝拗柴時,下肢肌肉會收縮,盆骨因要卸力及保持身體平衡,有機會出現移位,中醫則稱為「骶髂關節錯位」,患者若沒有及時診治,嚴重可致軟骨長期磨損及增加生骨刺機會。移位也可造成坐骨神經或膀胱受壓,出現神經麻痹及尿頻症狀。孫稱,打羽毛球時的上前跨步動作、穿高跟鞋等均容易拗柴,如不慎拗柴,市民應留意有否長短腳等盆骨移位明顯症狀。
59歲的何先生,六年前開始腰痛,未能長時間站立或坐下,多次求醫也無效。其後到浸大中醫藥學院求診,才發現因盆骨移位致長短腳及坐骨神經受壓,元凶則是年輕時經常拗柴。他說年少時熱愛運動,右腳經常拗柴,平均一年一次。接受治療後已有改善,腳痹及腰痛均減少。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art_id=1555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