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父母學堂] 孩子爭吵時,怎麼辦?

生活教育之「溝通能力」

- 孩子爭吵時,怎麼辦?-◎古淑薰

「呴~你怎麼每次都這樣啦!亂拿別人的東西!」姊姊氣急敗壞地對妹妹大吼。「我哪有每次都這樣!」妹妹急著辯駁。「你明明就有,每次拿人家的東西都沒有說!」、「我才沒有,你亂說!」、「你明明就有,還狡辯!」…看著兩姊妹的爭吵越演越烈,媽媽心裡很急,不斷地跟兩姊妹說:「你們不要再吵了,好好說嘛!」

孩子之間發生爭吵,是許多父母在生活教育裡面最感到困擾與頭痛的問題。當孩子為了爭執某樣東西,或是意見不合、發生衝突時,爸媽總希望,孩子能有好好溝通的能力。然而,許多父母的經驗也是,即使一直跟孩子說「好好說」,孩子還是不知道怎麼做,類似的狀況層出不窮。

當孩子發生爭吵與衝突時,怎麼幫助孩子去體會別人的心情,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呢?本文訪問兩位親職教育的資深講師,請他們談談,在孩子爭吵、衝突時,怎麼教孩子溝通對話。

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解決孩子爭吵的問題,必須先瞭解孩子為何會發生爭吵。」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吳麗芬點出核心,「孩子會吵架,大都是因為覺得在某件事情上『對方講不聽,又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說』,在這些衝突的背後,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溝通表達時遇到困難,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與想法,讓對方知道,心裡有委屈,才會吵了起來。」

她特別提醒,「這時,如果爸媽只有制止吵架的行為,他們並無法學到可以怎麼跟人好好溝通的方法。」
吳麗芬舉了個例子,她記得有一次,營隊中的一群孩子在玩籃球,其中的兩個孩子吵了起來。其中一個人高馬大的孩子浩浩是孩子中的領導者,他想要告訴另一個孩子小毅,必須遵守他們之前商訂的遊戲規則,但他的說法是:「你不守規則,不准你玩啦!」,這樣一說,引來小毅強烈地反擊,大聲指責浩浩:「沒有人這樣訂規則的,是你亂訂規則,全世界沒有人這樣玩籃球的!」。聽到小毅的指責,浩浩更加生氣,但仍是不斷地重複「你都亂玩,不准你玩了!」的語句,甚至開始追打小毅。

兩個孩子鬧得不可開交,吳麗芬趕忙過去把他們分開,並且,安撫孩子的情緒。。
「這時候,其實孩子的情緒都還非常高漲,他們會一直抱怨對方不對。」

吳麗芬接著說,「這時候,我們大人千萬不要急著當法官,去判斷誰對誰錯,或給予處罰。太急著去評斷孩子的行為,反而容易忽略孩子在溝通上的困難。我們大人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如摟摟孩子的肩膀、拍拍孩子的背,讓孩子把情緒緩和下來。等到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我們再跟他說可以怎麼跟人好好說,孩子也才能真正學會與人溝通。」

培養孩子溝通的「語言能力」
過了好一陣子,浩浩與小毅平靜下來,才比較能把事情的發生經過講出來。從孩子描述的過程裡,麗芬敏銳地察覺到,浩浩與小毅各代表兩種在溝通上有困難的孩子。

吳麗芬指出,浩浩很難清楚地描述事情,語言的表達能力比較不足,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很有限,不足以表達他的想法與情緒。因此,當小毅不斷指責他,浩浩又無法清楚地辯駁時,心情也就更加混亂,情緒也難以控制而想要動手打人。

同時,她也指出,小毅雖然有比較好的語言能力,但他在感受別人心情的能力方面比較不足,與人說話的態度比較不友善,會一直說自己的看法,不會體察別人的心情,也不太會去傾聽別人的想法與意見。
所以,大人應該對症下藥,針對孩子在溝通上的困難下手。

對於對像浩浩這樣語言表達能力比較不足的孩子,吳麗芬說,爸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把一件事情講得更完整,更清楚。
例如,爸媽可以試著問孩子:「你生氣是因為小毅做了什麼事,讓你覺得不舒服嗎?」如果孩子簡短地說「因為他不守規矩」,爸媽可以試著再請孩子講清楚一點,「為什麼你會覺得他不守規矩呢?」、「他是怎樣不守規矩的呢?」…等到孩子比較能完整描述一件事情,爸媽就可以再進一步陪著孩子一起想:「你說他不守規矩,可是他可能沒聽懂你的意思。除了直接說他『不守規矩』,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跟他說?」…

除了陪著孩子一起思考怎樣「清楚表達想法」之外,對於浩浩因為太生氣會動手打人的行為,爸媽也要跟孩子談「如何管理情緒」。爸媽可以請浩浩回想自己疼痛的經驗,讓他能設身處地體會被打的人心裡的疼痛與害怕,再跟他說「既然打人是不好的方式,也無法幫你們解決問題,那麼你可以怎麼說,讓他明白你的想法呢?」如此一來,孩子會去思索其他更好的說話方式。
而對於感受力比較不足的孩子,例如小毅,吳麗芬提供的方式是,,大人帶著孩子一起「猜猜看」別人可能是怎麼想的,以及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儘可能讓他體會到別人的心情。

爸媽可以跟孩子說,「猜猜看,為什麼浩浩這麼生氣?」一開始,小孩可能會杵很久,講不出話來或者說,「因為我說他不對」。這時候,大人要耐著性子再問他,「為什麼你說他不對,他很生氣,可是他真的有不對嗎?」、「如果你聽到別人這樣說話,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一步一步帶著孩子深入去想別人可能會有的感受與想法,以及他的話,可能引起別人什麼樣的感覺。這樣一來一往,孩子慢慢地就能學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吳麗芬不諱言的指出,處理孩子的衝突與協助孩子發展溝通的能力,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在這個例子上,他們幾乎花了五、六個小時。但麗芬表示,這樣的投資卻是值得的,因為一旦孩子知道有更好的說話方式可以讓彼此都聽的懂,他們在溝通上的問題就會明顯減少許多。

從溝通中瞭解自己與別人
在溝通裡面,除了說之外,「傾聽」也是溝通裡面重要的一環。傾聽就是要讓對方充分表達意見,如此才能清楚知道對方的想法,而不會發生誤解。

人本基金會森林育主任張淑惠提到,有一次在人本森林育的一個營隊中,一群小孩組成了「小孩大聯盟」的社團組織,他們有一個秘密基地。一天晚上,「小孩大聯盟」裡的孩子起了內訌。原來啟祥很大聲地指責其他孩子沒有照約定來參加聚會,其他孩子反駁說:「你自己還不是偷偷跑去吃點心,害我們找不到人…」一群小孩就這樣吵了起來。

當孩子一開始爭吵,已經有一位資深的活動員柏陵發現,但她並沒有馬上介入,而是坐在一旁聽他們吵架。
由於指揮官啟祥說話非常大聲,不斷打斷其他孩子說話,漸漸地,其他孩子不再出言辯駁,但從孩子嘟著嘴的樣子,看得出來他們的心裡對啟祥很不服氣。

這時候,這位資深活動員柏陵跟啟祥說:「你猜,我為什麼沒有打斷你說話?」啟祥搖搖頭。「因為我好喜歡你唷!只要你一說話,我就會忍不住想要聽你說。同樣的,我也想聽別人說他們的想法。」
啟祥說:「有呀!我都有聽大家說阿!」
其他孩子一聽到,馬上反駁:「才怪,他每次都自己講,都不聽我們說…」聽到別人的抗議,啟祥楞住了,他不知道原來其他人對他的看法是這個樣子。

柏陵就問其他孩子:「你們說說看,指揮官最重要要做到哪些事情?」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要勇敢!」、「要願意聽別人的意見」…。每當有孩子說了指揮官要做的事情,啟祥就會插口說:「有啊!我很勇敢,我都奮勇殺敵…」、「有呀!我有聽別人的意見…」並開始自己一個人說個不停,引來其他孩子的抗議。

這時候,柏陵拍了拍啟祥的背要他停一下,她轉了一個方向跟啟祥說:「這些事情要別人說,才是真的啦!不是你自己說自己啦!」啟祥又楞了一下,故作昏倒狀,其他孩子都笑了起來。然而他們兩個互動的方式,其他小孩都看在眼裡。柏陵跟其他孩子說:「從剛剛,我們就一直說啟祥要改進的地方,但啟祥都沒有生氣耶!」小孩們沈默了一下,有一個孩子小聲地說:「對呀!要是我,一定做不到。」

「那你們覺得啟祥當指揮官當得怎樣?」柏陵問其他孩子。「還不錯啦!他會講笑話給我們聽。」、「他很盡責」…
淑惠表示,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大人一開始並沒有介入孩子們的紛爭,而是用很溫暖的方式,很支持的語氣去提醒啟祥,讓他知道,傾聽不會吃虧,反而是讓別人有充分表達的機會,才能真正聽懂別人的想法。

在這樣的對話中,孩子之間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對啟祥而言,他聽到其他人對他的讚美與期待,也瞭解自己還有要改進的地方;對其他孩子來說,他們清楚表達出他們對啟祥的看法,也從其他人的對話互動中,知道啟祥還有其他優點值得學習。
「大人所要做的,只是助長小孩心裡的理性力量,喚醒他們對彼此的在乎跟欣賞,孩子就能從中體會別人的心情,而能好好跟人說話與溝通。」淑惠說。

從生活中涵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除了教導孩子,在面對爭吵時怎麼去體會別人的感受、與人溝通之外,吳麗芬強調,「培養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必須在生活中去涵養」。吳麗芬指出,許多爸媽平常跟孩子的話題大都集中在課業上,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好,不敢跟爸媽提,無形之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被侷限了。因此,吳麗芬建議爸媽,要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就必須在平常時多鼓勵小孩說生活中的事情,培養小孩完整描述事情,清楚表達意見的能力。

此外,吳麗芬也建議爸媽平常要常跟孩子討論事情,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而且要「盡量對小孩說的事情,保持一種好奇心」,引導孩子做更深入的思考與表達。

本來,溝通不只是一門「互相理解心情」的藝術,它還是一門「如何說話」、「有沒有什麼好的話可說」的學問,當掌握了這個要訣,我們的孩子,不僅能成為一個有能力面對爭吵的人,他還會成為一位,能夠清晰和緩地說話,掌握溝通氣氛的人喔!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