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每年每10萬人中,有5至6人患病,過往患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才能續命,但隨着科技發展,現時已發展至第二代的標靶藥物,即使病人服用第一代的標靶藥出現抗藥性,仍有其他的藥物治療,減少進行骨髓移植的機會。
香港血癌基金副主席梁憲孫教授表示,血癌患者多屬壯年,半數均屬60歲以下,早期病徵不明顯,可能持續兩至三年未被察覺或診斷,血癌分急性和慢性兩種。
慢性的血癌是由於白血球過高,佔所有血癌的5%至20%。過往患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把病人的不正常骨髓摧毀後,再將健康的骨髓注入靜脈血流之中,有239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在瑪麗醫院接受骨髓移植。不過,要尋找合適的骨髓並不容易,而且患者有一半機會復發,屆時需要再進行骨髓移植。
近年出現一種名為「伊馬替尼」的標靶藥物,病人服用後,反應良好,7年的存活率高達86%,可是,約有一成病人用藥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抗藥性或出現副作用,因而不能繼續以此藥控制病情,病人需要考慮骨髓移植。
近年面世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尼洛替尼」則成為另一種血癌標靶藥物的選擇。該藥物去年註冊為第二線治療血癌的標靶藥。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醫生說,有研究顯示,患者接受第二代藥物「尼洛替尼」後,95%達到血液緩解,即病人的白血球、血色素及血小板的水平回復正常。更重要的是,藥物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亦相對較少。
64歲的葉女士於98年3月出現嘔吐、雙手發黃等病徵,經檢查後,證實患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葉女士曾接受了一年多的干擾素治療,以及「伊馬替尼」治療和另一種正進行臨牀研究中的標靶藥物,可是均出現嚴重副作用,因而停藥。
去年3月,葉女士開始接受第二代藥物「尼洛替尼」,治療效果理想,壞基因指數亦下降。雖然服用「尼洛替尼」後,曾出現皮疹問題或疲倦等副作用,但調低藥量或停藥一段時間後,情況即有改善。
醫管局在05年已把「伊馬替尼」納入安全網,每月藥費約為1至2萬元。但「尼洛替尼」等第二代的藥物仍未任何的資助,每月藥費為2至3萬元。
至於對「伊馬替尼」出現抗藥性,又不能負擔「尼洛替尼」藥費的慢性骨髓性血癌病人,香港血癌基金希望以「尼洛替尼」藥物資助計劃為他們提供藥物贊助,以減輕患者的負擔。計劃的名額合共5名,而申請資格必須是香港居民、對「伊馬替尼」產生抗藥性的慢性骨髓性血癌病人以及現正接受醫管局安全網資助接受「伊馬替尼」治療。
申請的病人須經由8間設有血液腫瘤科的公立醫院醫生推薦。在醫生評定為合適的情況下,由香港血癌基金作出批核,每位合乎資格的病人可終生免費接受「尼洛替尼」治療。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