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月3日星期二05:05
【明報專訊】「100%存款保障」並不保障全部存款,金管局 的處理,在立法會 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再度被議員批評。雖然金管局已要求銀行限期通知存款客戶,經過技術安排,不難消弭客戶的疑慮,不過,此事反映金融專才與市民大衆在金融知識方面存在明顯鴻溝,市民明顯處於弱勢。由於銀行與客戶關係已起着實質變化,金管局以穩定銀行系統為首要任務之餘,忽略「以民為本」元素,在銀行與市民利益之間,未能取得適當平衡,部分銀行不當銷售雷曼迷債、存款全保疑雲之類事件的發生,充分暴露問題嚴重,金管局應該保障銀行存戶的利益,如果金管局不願承擔或不能勝任,政府應另起爐灶,由適當的機構擔負這個重任。
金融專才理所當然之事
市民視為艱深專業術語
去年9月中旬,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海嘯,全球銀行首當其衝,人心虛怯,各國先後提出全額存款保障,穩住民衆對銀行的信心。本港到10月中旬跟隨此一做法,提出100%存款保障,當時歷經東亞銀行 一度被擠提不久,市民對身家得到保障,都舒了一口氣。但是3個月之後,即去月中,傳媒報道戶口若涉及「有抵押透支服務」,戶口便不會受到保障,銀行方面也證實有此事。一時之間,市民對存款是否受到保障,忐忑不安。
市民的銀行戶口,用作存款以外,亦會作為支付平台,例如透過自動轉帳繳交信用卡、水費、電費、煤氣等費用。一般情况下,銀行會詢問客戶是否需要透支服務,以防止忘記存入款項時,被「彈票」及罰款。部分銀行把透支服務,列屬「有抵押」性質,客戶的存款便成為抵押品,在這個情况下,存款就不受存保制度保障。
這類方便客戶的措施,最終卻「剝奪」了客戶的存款受保障,固然值得斟酌;更不公平者,是銀行為了業務需要,近年對客戶開設儲蓄戶口(俗稱紅簿仔)興趣不大,反而積極游說客戶開設綜合理財戶口。這類戶口,對一些客戶確實提供了方便,因為透過戶口就可以從事投資活動。銀行會為綜合理財戶口提供透支服務,若屬「有抵押透支服務」,客戶在理財戶口的存款就被視為抵押品,不會受存保制度保障。
客戶開設戶口時,銀行的文件確有寫明屬於「有抵押」抑或「無抵押」性質,不過,有銀行界中人坦言,不排除客戶對此並無留意,亦可能不理解箇中細節。不少客戶以為只要不動用透支服務,即使是「有抵押透支服務」,存款仍會受到保障,不過銀行則已開出信貸額度給客戶,無論動用與否,客戶的存款已不在存保制度的保護傘內。
金管局的金融專才可能認為,法例已經有規定,銀行為客戶開設戶口時,應已解釋清楚,客戶為了本身權益,也應該查問清楚了。事實是大多數市民對自己存款的性質都一知半解,連多名立法會議員也是在傳媒報道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存款不受保障。
去年10月中旬實施全額存款保障之時,金管局未提及有不受保障的情况,也未要求銀行通知客戶;銀行方面,則是明知許多客戶的存款不受保障,3個月來都不聲張,有含混過關之嫌,難怪有市民指為誤導。上述情况,反映金融專才習以為常的金融知識,對不少市民而言,是一堆艱深難懂的專業術語,如果金融專才只從本位主義出發,不從市民大衆的視角看問題,其間鴻溝肯定難以填平,金管局之施政、銀行之管理質素與客戶的期望,難免存在巨大落差。
金融海嘯以來,本港銀行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與銀行功能變化,監管當局墨守成規,特別是未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調整職能,有很大關係。過去銀行只做存貸業務,一般人對銀行的認知,迄今還停留在存錢在銀行,可以拿利息,向銀行借錢則要付利息,如此而已。現在的銀行,存貸當然還是其主要業務,但是銀行與市民的關係,不再是存款貸款那麼單純,銀行積極游說客戶開設綜合理財戶口,從事投資活動,就是最好說明。
金融海嘯之前,銀行最火紅的業務,是提供投資理財服務,透過銀行,客戶可以買賣的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應有盡有,連雷曼迷你「毒債」也積極兜售。同時間,本港對金融業的監管,「一業兩管」本來已經存在問題,加上監管機構只管產品,疏於監管銷售,於是雷曼迷債坑害了不少公公婆婆和投資者。
銀行宛如「金融超市」
與客戶關係有實質變化
銀行業務歷經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宛如「金融超市」,提供和推銷各式各類金融產品,銀行與客戶的關係,也起了實質變化,但是金管局的職能並無因應變化而調整。金管局以維持銀行系統穩健為其工作大前提,無人對此有異議,但是如果為達此目標,政策舉措都向銀行傾斜,忽略了客戶的利益,就很有問題。雷曼毒債害人和100%存保疑雲,就是金管局缺少以民為本,未能恰當處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利益所致。
金管局加入保護消費者的功能,與它維護銀行系統穩健的目標,應該無衝突,反而是起着相輔相成效果。當市民、客戶體認到利益得到充分照顧,都對銀行產生堅定無比的信心和信任,則本港銀行系統的穩健,可以得到更深層次和堅實的保證。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