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每個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

國際食店評審刊物《米芝蓮指南》推出港澳版,結果惹來一片爭議之聲。爭議的根源,不一定是洋人口味和華人口味不同,也未必因為《米芝蓮》專挑名高檔食店,不夠普及。歸根究柢,每個人心底都覺得自己才是主角,自己的品味才是真正的米芝蓮……撰文:高明輝

1

每個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圖片1

食物好不好味,是主觀的品味問題,極之個人化,人家的評級,頂多也只可以是參考。所以無論評審人數再多,又或是評審人員如何如何「專業」,關乎品味的評級,永遠不能符合不同人的品味,永遠也會有爭議。而《米芝蓮》的評審範圍越擴越大,近年更擴展到亞洲的日本和香港等地,結果品味的差異也相應增大,到頭來爭議更大。

2

每個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圖片2

當然《米芝蓮》等食評沒有任何約束力,選錯了也不會危害社會,只會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加上強制權力是另一回事。試想,要是有香港高官看畢《米芝蓮》後,覺得本地飲食品味要管,還建議政府聘請若干名「食裁員」,要求食店在研發新菜式前,要將菜式「送檢」,評定品味級數,「與社會品味不符的佳餚」不得出售,食物必須符合「廣泛口味」才算合格。可以想像,食店的創新精神會被磨滅,難以再大膽試造新菜式。香港人的飲食品味,只會變得越來越狹窄。把主觀的品味加諸權力,不論是出發點還是結果,都是很荒謬,但正在諮詢的「網路廿三條」,又正正把這個荒謬的故事上演一個真人版。

3

每個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圖片3

雅不雅、淫不淫,和菜餚一樣,是品味問題。要是品味評級只是和《米芝蓮》一樣沒約束力,僅供大眾參考之用。但和《米芝蓮》不同,淫審制度附有權力。當品味加上權力,操縱該權力的人,可憑主觀的品味,去決定誰是對、誰是錯。仍在諮詢的「網絡廿三條」,還把淫審的範圍擴充到互聯網,進一步扼殺整個社會的創意和突破能力。像《米芝蓮》這些沒有任何約束力的品味評級,公佈後仍受到四方八面的批評。同是評定品味但附有權力的淫審制度,早已淪為箭靶。要是政府將來把它變成更嚴苛的「網絡廿三條」,把打壓品味的權力及範圍升級,更難想像到時的爭議會是何等巨大。畢竟,品味這回事,每個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

 
每個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圖片4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