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市場對天災的第一反應是預測重建商機,及對相關企業的受惠程度。事實亦確有不少股票市場在此次災難後呈現了為期一周的升勢。筆者發現,如南亞大海嘯、美國Katrina 颶風等大天災事件發生後,相關股市在災後均出現約6至8日短線利好行情,至於更長線的走勢,則需觀察各產業的營運形勢。
單一天災對整體經濟的衝擊程度,取決於當地經濟對外輸出的比重。以南亞海嘯為例,當地居民生計多以旅遊業為主,對外經濟活動聯繫性不高,而且未有重要基礎設施如製造、採油設備等產業受影響,加上當時正值新興市場興起,因此不僅對當地經濟衝擊有限,海嘯對亞洲各國的經濟影響也可說微乎其微。
就汶川地震事件來看,由於四川省佔中國GDP 僅4.25%,其中四川六大民族自治區佔全中國07年GDP 的影響更只有0.27%,加上現階段中國GDP 的主要推動因子,以投資而非消費為主,此外,該地的經濟生產總值遠低於年初雪災的影響區域,因此,筆者認為事件對經濟的衝擊將小於年初的雪災。
物價升成潛在威脅
儘管四川工業產值佔全國比重有限,但該地總農業產值佔全國近一成,稻米產量的比重甚至超過全中國兩成,因此,只要強震後出現短暫的供需失衡,就有可能為通脹環境添火加油,誘使一向擅於炒作的投資者,前仆後繼的投入商品能源相關產品市場,這不僅對全球經濟復蘇構成潛在威脅,亦令中國先前用來調控股市的「雙率」(存款率及利率)手段,面臨考驗。對台灣廠商而言,內需市場不振,當外在的總體需求攀升速度不及原材料升幅,企業能否轉嫁成本,對其長遠產業競爭力亦造成影響,也因而迫使企業於未來將更重視新興市場的商機。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