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又暖又濕的冬天,如何以食療「防身」?「冬天濕暖就大件事了,皮膚或不會適應溫度或濕度突變致敏,又會易搽錯潤膚品,令皮膚過潤,出現毛囊炎、暗瘡等。」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說。石敏棋解釋,五行中秋天屬金,肺部亦屬金,於中醫角度,秋天乾燥本傷肺氣,因而易有氣管毛病,而肺亦主皮毛,遂同時會出現皮膚徵狀。
她指,冬天濕暖與過往不同,或會令身體生濕熱,影響脾胃,因脾氣作為身體的「運輸中心」,會將食物分類,「無用的會分流到腸臟排出」,如身體濕熱就會令脾胃分流功能轉差,因而易有腸胃病,如便秘、大便較黏,同時會感疲倦、睡眠質素較差、易感肚腹飽滿等。
石教路,濕暖冬天可以薏米水及赤小豆入湯,收清熱、利尿之效,令「濕熱之邪有路可出」,同時可加小量陳皮,有健脾、化痰濕的功效。「瓜類都可利尿、去水,(平時)都可以煮些冬瓜、節瓜作菜。」石稱。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