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問題容易有「軀體化」傾向,尤其是長者,很多時會有無胃口、失眠、便秘等身體徵狀,令起病慢而隱蔽的抑鬱症更難覺察。但假如你發現阿爸阿媽總是身體不適,建議不妨以他們較接受的食療穴按入手,實行輔助自療。事實上,若發現家中長者持續性出現失眠早醒,又莫名其妙的變懶、變得行動遲緩,對任何事均顯得沒興趣,或有消化不良等表現,有理由懷疑他們可能給抑鬱情緒纏上了,只因這些都是常見伴隨抑鬱症出現的軀體徵狀。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技術開發部副研究員、註冊中醫師梁惠梅表示,按徵狀推斷,抑鬱症表現的鬱悶不樂、反應遲鈍、胃口差及便秘等等類似「停滯」的表現,相當於中醫的「鬱證」範疇,與情志不舒、身體氣機不暢有關。「狹義的鬱證以情緒鬱悶為主要證候及病因的疾病,但廣義來說,鬱證並不限於情緒問題,還包括體內任何氣機不暢(例如六鬱之說:氣、血、痰、濕、火及食)所致的氣滯、痰阻等表現徵狀。」
結合生理體質特點,她指長者常見會身體機能減慢,腸道蠕動亦較慢,相對易有正氣虛弱表現,故針對鬱證的治療亦建議以補益為主,袪邪為輔。「另外,由於長者很多時也伴有痛症或慢性疾病,會影響到身體有痛有不適不便,一旦鬱出情緒病,也更易導致病情反覆,故在鬱證處理外,控制本身原有疾病亦很重要,可有助穩定情緒。」而臨床所見,長者鬱證個案常見以下3 類證型:
肝鬱脾虛:病人會有肝鬱徵狀如情緒鬱悶、表情沮喪、悲觀厭世等,亦有脾虛的消化吸收功能減退,例如會有胃口差、食慾差、消化力差(易飽滯)等表現,因影響營養吸收令人氣血不足,亦可能會出現消瘦、面黃。
治則:疏肝解鬱,健脾補氣。徵狀初起時可透過食療改善,例如可用淮山、黃各30 克,加乳鴿(或瘦肉)隔水燉湯,燉煮約兩小時即成,功效可補肺健脾、振奮精神,適用於常感乏力、欠缺動力的偏向疲勞表現人士。
心氣虛:中醫認為心血不足對精神狀態會有影響,常見易有不能集中精神、反應遲鈍、煩躁易怒、無故悲傷欲哭、常打呵欠等心神不寧表現。
治則:以清心補血為主。食療方可用甘麥大棗湯,方中生甘草10 克、淮小麥(30 克)、大棗(10 粒)三味合用,加4 至5 碗水煲45 分鐘,代茶日常飲用,可有滋心養血作用,有助緩解輕度情緒不寧,亦有助改善睡眠。
陰虛火旺:患者因心肺陰津不足,出現乾燥內熱,人情緒較為燥動不安,容易激動發怒,人亦會感煩熱易失眠,食慾時好時壞。
治則:主要是清熱、養心肺陰。食療建議可簡單的用百合及山地黃(各30 克),同樣是加4 至5 碗水煲45 分鐘,代茶日常飲用即可,適用於情緒不寧有口苦、尿黃、煩躁等偏熱象表現人士,但此方兼有通便作用,正有肚瀉徵狀者不宜飲用。
而除了食療,長者較易接受的穴位按摩療法,在刺激人體體表達致保健療效外,穴按也有助放鬆身體,且過程中家人更可伺機談話疏導,對紓解鬱證也有正面作用。「以改善失眠徵狀為例,因陰陽失調才會導致失眠,而頭部是陽氣聚集位置,故穴按頭臉部相應穴位,令陽氣行得更流通,也會有改善作用。而技巧上也相對簡單,建議可先以指腹打圈形式,輕力按揉針對失眠的奇穴:印堂(兩眉頭之中間),再後按太陽穴(兩眉梢後凹陷處),只需睡前合共按揉約3 分鐘,可以令人有較易入睡的效果。」
另外,若因為心情不暢引致頭痛、頭脹,梁醫師指按揉手部合谷穴,按感以輕微脹痛感為宜,對緩解徵狀也有幫助。「需要注意的是,中醫食療穴按都是生活護理的方法,屬輔助治療性質,假如長者抑鬱表現嚴重可能已有自殺傾向,或很影響日常生活,程度嚴重應即時求醫對症治療,再以食療穴按為輔助。」另外,她強調培養興趣增加精神寄託、日常做適量運動,或是改善居住環境如光明亮度、空氣清新度及乾淨程度等,都會對改善人的心情有幫助,子女亦可多鼓勵或陪伴長者進行。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