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大廚破解菜品勾芡的15大難題

大廚破解菜品勾芡的15大難題圖片1
勾芡,就是在菜餚接近成熟時,將調勻的澱粉汁淋在菜餚上或湯汁中,使菜餚的湯汁稠濃的一種操作方法。熟練的運用勾芡技術,是對鍋線廚師的基本要求。

勾芡一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其一,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用纖順知》中云:「俗名豆粉為纖者,即拉船用纖也。須顧名思義。因治肉者要做團而不能合,要做羹而不能膩,故用粉以牽合之。煎炒之時,慮肉貼鍋,必至焦老,故用粉以護持之。此纖義也。」芡,是纖意轉音而來,所以,現在稱之為「勾芡」。

其二,「芡」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實,又稱「芡實」,俗稱「雞頭米」。最早的勾芡澱粉原料是用芡實磨成粉,加水調成的。但是。這種原料產量有限,不能滿足需要,以後人們逐漸用其他澱粉代替,卻仍然保留了這個名稱,所以,叫「勾芡」。

蚝油生菜勾芡後出水怎麼辦?

還沒上桌就出水是炒蔬菜,尤其是炒葉菜經常遇到的問題,分析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原料汆水時間沒控制好,汆水過久導致原料出水;二是汆水後水沒控淨,導致原料水分過多;三是入鍋炒制時間過久,沒能迅速出鍋導致原料遇熱出水;四是勾芡糊化過程沒有掌握好。

「蚝油生菜」是一款很特殊的菜餚,說它特殊,主要是因為在日常烹調中,生菜不是炒熟的,而是汆水後放在盤子內,淋上勾芡的蚝油成菜,這是這道菜跟其他一些炒蔬菜不同的地方。首先,生菜汆水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好,在5秒左右即可,而且汆水前,水中一定要加足鹽和味精;其次,汆好後一定要控淨生菜的水分,再裝在盤中,如果水分控不淨,上桌後菜餚水分太多。最後,淋汁。運用澆芡法給生菜上芡,即鍋中炒香蒜蓉,下入蚝油等調味料調味,下入濕澱粉勾芡,然後澆在生菜上。芡汁的稀稠度一定要控制好,芡汁過稠會覆在菜餚上,影響美觀,過稀上桌後容易「跑」芡。

對於「蚝油生菜」我補充三點:首先,生菜汆到七成熟就可以了,因為本身它就可以生吃,汆得太熟,生菜質地就會軟塌,容易出水。其次,芡一定要厚,是正常芡的一倍為好,因為生菜出水是必然的,如果芡勾得正好,那麼生菜出水後芡粉兜不住水分。最後,勾芡時,一定要將鍋端離火口,然後將芡汁沿鍋邊緩緩淋入,全部淋好後再上火「頂」一下,使芡粉成熟。

如何給「蚝油生菜」勾芡,如何防止大量出水,以上已經進行了詳細說明。在炒制含水量比較多的葉菜原料時,都可以採用這種做法。但是有些蔬菜,如芥蘭,水分並不大,炒制前只要控淨水,就能防止勾芡時出水。還有一些葉菜,如小白菜、油菜,水分含量也比較多,炒制時除了要控淨水分外,一定要加快烹調速度,快炒才能防止出水。另外,這類葉菜勾芡時芡汁要比普通芡略厚一些。

鮑汁滯芡怎麼辦?

做鮑汁菜餚時,勾芡效果總是不理想,如何勾芡,關鍵點有哪些?

導致鮑汁菜餚勾芡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多種,關鍵點我認為有八個:

一是不能使用含水量多的原料。

用鮑汁製作扣菜一般都是將主料加熱後放入盤中,再淋入鮑汁,如果原料含有很多水分,裝盤後易出水。對於葷料,要選擇腥味少易入味且成形效果好的,如鵝掌、翅、寸骨、遼參;素料易選擇含水量適中,成熟後不易出水的,如松茸、白靈菇、西蘭花、蘆薈、干筍,而且這些原料都要進行前期處理——提前煨制入味。

二是吸水要盡,才不導致芡。

所有原料經過煨制後,一定要用消毒的白毛巾吸乾本身的水分再放入盤中,否則菜品在淋汁後原料本身的水分和汁液會溢出,稀釋了淋在菜品上的鮑汁,從而導致芡掛不住。

三是制湯很重要。

鮑汁渾濁的原因主要出在制湯上。我們在製作鮑汁菜時一定要保證湯清如水、清可見底。有許多廚師在調製鮑汁時,選用的都是白色的濃湯或加有少許色素的鮮湯,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四是選用上好的澱粉,如鷹粟粉

或者穩定性非常高的澱粉,這樣有利於澱粉糊化。

五是選用沙鍋為加熱用具

這是為了讓鮑汁在加熱過程中不發生焦糊現象,讓芡粉充分糊化,使芡汁更明亮(因上湯含有大量的膠質,用大鐵鍋加熱容易焦糊)。

六是加熱時間一定要準確。

加熱時間太短,芡粉糊化不完全,就會造成湯汁不透明,所以在收芡時,應將芡粉調稀一點兒,一手晃鍋一手淋芡汁。

七是明油的淋入時間。

明油放入時間太早,也是造成鮑汁渾濁的一個原因。調鮑汁的湯中不能有一滴油,必須等鮑汁打好後再淋明油。

八是鮑汁在收芡過程中不能用大火,否則鮑汁起泡,影響賣相。

鮑汁菜勾芡關鍵外,我還想補充三點:

首先,選擇穩定性好的生粉。

很多酒店在製作鮑汁菜時,都不是原料煨好後現調鮑汁,而且提前將鮑汁勾芡,放入保溫箱內保存,隨用隨取。計算下來,勾芡後的鮑汁存放的時間大概在3個小時以上,甚至是一天,這麼久的時間很容易造成鮑汁脫芡,因此成功出菜的第一點是選擇穩定性非常好的生粉勾芡。我選擇的是「穩定生粉」(市場有售),這種生粉目前比較多見,與其他生粉相比,這種生粉的穩定性特別高,勾芡後存放1天左右都不「透水」。

其次,三次勾芡。

這類菜品一次勾芡效果總是不好,所以我們都採用三次勾芡的方法。第一次勾芡大概有六成,剩餘四成分兩次勾完。多次勾芡一是為了使鮑汁與芡汁融合得更好,二是為了更準確地掌握芡汁的濃稠度。

最後,一道菜多次淋油。

鮑汁菜的成菜要求是明油浮於鮑汁表面,所以在製作按位上桌的菜餚時,一定要注意淋油的次數。如果點菜的客人只有兩三位,那麼一次淋油就可以;如果有七八位客人,那麼必須在澆完三盤菜的鮑汁後,往鍋內鮑汁中再次淋油,因為前面提到,明油浮於鮑汁表面,澆完三盤鮑汁後,鍋中的明油所剩無幾。如果不淋油,剩餘幾位客人的菜品表面無油,菜品自然不夠光亮。

編後話

在製作各類鮑汁菜餚或其他澆汁菜餚,如藏紅花汁燴遼參、翅湯三寶、金湯(南瓜汁)遼參時,都應該注意以上兩位師傅提到的問題和關鍵點。現在總結一下製作鮑汁菜的關鍵點:不論葷素原料,煨好後裝盤前,都要用乾淨的毛巾充分吸淨表面的水分;鮑汁最好放在沙鍋中加熱;勾芡分三次;選擇穩定性高的生粉,即市面銷售的「穩定生粉」。。

炒海蜇出水怎麼辦?

製作海鮮小炒,尤其是其中添加海蜇後,特別容易出水,芡汁厚薄也總是掌握不好,能否有一個標準呢?

海蜇含水量非常多,所以在汆水、炒制和勾芡方面要格外注意。汆水時,我總是將燙過水的海蜇放入笊籬內,用手勺擠壓海蜇,使其脫水,然後放入鹽、味精等調味料拌制。鹽的存在,又會使海蜇再出一些水分,所以拌味後一定要用手勺再壓一下,而後炒制,這樣做出的菜餚不出湯。勾芡時,要勾得稠一些,濕澱粉比正常情況多1/3,這樣才能鎖住海蜇的水分。同時,淋油量也要多一些。菜餚裝盤前,一定要將菜餚放入笊籬內,控湯後再裝盤。

用手勺擠壓海蜇的做法非常好,但是程序有些複雜,我們在處理汆水後的海蜇時,都是用潔淨的乾布充分擠壓海蜇,這樣更有利於去除海蜇的水分。勾芡時,我認為芡粉可以更厚一點,比正常量多一倍左右效果最好。而且為了防止海蜇在炒制時出水,待其他配料炒好後,我都是將鍋端離火口,再下入海蜇。說到這裡,一併說說海鮮小炒的勾芡問題。一般,本身含水量較多的原料,如海蜇、豆腐魚、銀魚,勾芡時芡汁都要略厚一點,大概比正常勾芡多1/3,這樣才能鎖住原料中的水分,防止芡。如果原料本身含水量不多,而且纖維比較緊,如目魚、蝦干,那麼芡汁一定要薄一些,大概只有正常勾芡的1/3。

我再補充一點:炒海蜇時油量一定要少,少到煸香小料後鍋內基本無油,炒出的海蜇吃起來才更清爽。

編後話

總結以上的觀點,我認為炒制海蜇需要注意四點:

一是海蜇的汆水時間一定要短,而且汆水後一定要充分控水,否則炒出來的菜餚湯。

二是炒制時,一定要待其他原料炒好後再下入,而且最好離火炒制,炒時油量一定要少,否則海蜇掛不住芡汁。

三是勾芡時,芡粉一定要多,比正常勾芡多1/3-1/2為好,以「封」住海蜇的表面,使水分不能滲出。

四是炒好後,最好先放入笊籬內控湯再裝盤,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出水。

第一次抓澱粉第二次抓澱粉

汆水後的海蜇格外飽滿

廚師在炒海蜇時經常掌握不好芡汁的厚薄,所以他們往往選擇了不勾芡的方法。從小廚的試做過程來看,菜餚剛裝盤時效果還不錯,但是沒有1分鐘菜餚就出水了,這說明炒海蜇不勾芡是不行的。而且不勾芡,菜餚的亮度也明顯不夠。

加工海蜇小竅門

海蜇出水是很難控制的,對此我總結出一個小竅門,給大家介紹一下。海蜇片好後洗淨,控干水分,先加少許干澱粉抓勻,此時海蜇會感覺粘粘的,把水分擠干,再一次撒入少許干澱粉,直至抓到海蜇表面比較干為止,然後汆水。

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海蜇的水分被澱粉封住,即使炒後也不容易出水。另外,炒好的海蜇質地較原來要嫩和滑。

「偷芡」是怎麼回事?

很多師傅在製作菜餚時採用「偷芡」的手法,但是教科書上根本就沒有這種技法,「偷芡」到底是如何勾芡?

所謂「偷芡」,就是指勾芡時只放很少量的濕澱粉,用量是正常勾芡的1/5-1/3。這種方法的效果是:雖然勾了芡,但基本看不出勾芡的樣子。

適合用「偷芡」的方法勾芡的菜品有很多,幾乎所有的海鮮小炒都適用。而且除了海鮮原料外,在清炒芥蘭、苦瓜、百合、蘆筍等爽口的青菜時,用「偷芡」的方法炒出的原料比較油潤,絲毫看不出勾芡的「痕跡」。在製作花色炒時蔬時,用「偷芡」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另外,炒素參、脆腸、牛肉粒時,也可以採用這種勾芡方法。

「偷芡」時,需要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原料汆水後一定要將水分全部潷出,因為芡粉量非常少,如果原料的水分控不盡,很可能會芡。而且炒制時,一定要用廣東的鍋鏟翻炒原料。二是用油量一定要少。一般,煸完小料後,鍋內基本無油。如果原料需要滑油,滑油後將油全部倒出,不需要留底油。三是一定要採用急火快炒的方式,如果火太小,炒出來的菜餚芡汁收得不緊。

「偷芡」是勾芡技法的一種,具體的方法就是在勾芡的過程中借助原料本身特性,加入一點點薄芡,快速翻炒並收干水分,使成菜既吃不出勾芡的效果,又讓人看不出勾芡的樣子,主要適用於無汁、旺火快炒、色彩豔麗的菜餚。

前文中已經介紹得很詳細了,我再來補充一點:滑油後,原料也一定要控淨油分,不然兜不住芡汁。一般,芡汁的用量大概是正常勾芡的1/4-1/3。對於蔬菜原料而言,如果是荷蘭豆、蘆筍、西芹、青筍,芡汁大概是正常勾芡的1/4;如果是油菜、蘆蒿、百合,芡汁用量大概是正常勾芡的1/3。對於海鮮原料而言,芡汁用量基本都控制在1/3。

現在,我在製作「鐵板水晶粉」、「螞蟻上樹」、「湘式小炒肉」時也採用偷芡的方法。

編後話

「偷芡」是一種普遍適合於炒海鮮、炒蔬菜的勾芡方法,它的芡汁非常薄,大概只有普通勾芡的1/5-1/3,成菜要求看不見芡汁。關鍵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不論原料汆水還是滑油,一定要控淨水分或油分,而且製作時,鍋內留油一定要少。二是一定要採用旺火快炒的方式。

炒素菜用「偷芡」的方法勾芡效果是最好的。在小廚第一次試做時,採用了不勾芡的方法,從菜餚的賣相看明顯沒有光澤度,而且菜品比較鬆散,效果不好。

第二次試做時,採用了勾薄芡的手法,但是芡顯然沒有包好,而且菜餚的亮度不夠。原因出在淋入芡汁後,加熱時間太長。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