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罹患人數全球上升,台灣研究發現,暴露或接觸含塑化劑成分的產品,婦女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9倍,建議儘量避免使用塑膠餐具,並且多飲水及運動,以排走塑化劑。台灣中央研究院、衛生研究院和台灣大學醫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過去二十年收集全台近一萬二千名婦女尿液樣本,多年追蹤後取得一百二十八名乳癌患者和二百五十一名健康婦女進行對照,分析尿液中代謝物。
研究發現,若塑化劑暴露量高,乳癌風險高出1.9倍;若塑化物代謝能力不佳,乳癌風險高出1.7倍;若暴露量高且代謝力不佳,乳癌風險更高出3.4倍。研究結果上週六公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表示,台灣乳癌患者增加速度快,塑化劑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因為一瓶含有塑化劑的運動飲料,就超出每日容許量的七倍。為何塑化劑會提高乳癌風險?陳建仁說,現推測是因過量塑化劑進入人體,破壞了荷爾蒙的平衡,令乳房細胞異常而產生癌變,另亦可能是塑化劑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氧化基,造成基因改變而患癌。
台灣亦有研究指,學童若常用塑膠杯喝冷飲,尿液的塑化劑代謝亦會增加,建議改用鋼杯、玻璃杯,而多喝水、多運動,亦可加速將身體內的塑化劑排出。本港的中大環境科學課程主任陳竟明表示,台灣的食品使用塑膠產品較香港普遍,尤其當地流行將食品都裝在塑膠袋內,故台灣人暴露在含塑化劑產品環境較多。
不過,陳竟明指,接觸任何塑膠產品如礦泉水的膠樽都有機會攝入塑化劑,而塑膠產品都有環境雌激素,患癌風險三分一來自環境因素,建議巿民儘量避免使用塑膠產品。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則指,有關乳癌和塑化劑的研究較少,認為台灣的研究結果值得參考。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