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春溫春生,食療養生

正所謂「順四時而適寒暑」,中醫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強調維持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是養生保健原則。你我都知,沒有生長便沒有收藏,所以在「春生」當下,正正是養生入門的關鍵時刻,最適合研習食療學養生。在飲食調養上,若想達致「春要助其生」給身體打好底子,究竟要有何先決條件?答案原來是要養陽及健脾。

註冊中醫師麥超常博士表示,「春生」二字顧名思義,意指春天是生長季節,原理跟春天把種子放在有營養泥土上會發芽一樣,人體經過冬收(能量用於保溫少活動),來到春天會較多能量增加活動,身體新陳代謝亦會加快,因此由立春起至立夏前(5 月5 日),都適合開展春天的調養飲食方法。

「春溫春生,人體陽氣會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所以春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有足夠熱能溫暖身體,增加活動量。《黃帝內經》內就有『春夏養陽』之說,建議春夏可吃補陽的辛溫食材如蒜及韭菜,藉由養陽使身體整體臟腑功能有所提升,調整返之前冬季身體能量多用在保暖而減慢的臟腑功能耗損修復。」但他提醒,養陽也要視乎體質,若剛過去的冬季吃很多溫補食材如羊肉,則體內有可能已積聚鬱熱,再吃辛溫補陽,便可能會「熱上加熱」反成病態。「養生要對應個人體質,即如易生暗瘡口瘡的熱底人再吃辛溫,可想而知會更出問題。為此想透過食療養生,最好也要辨證論食,要按體質吃對了,才會有療效作用。」

食療要按體質調整,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對個人體質都不大搞得清楚,這情況下想養生,難道會無從入門?對此,麥醫師指還有方法可循,就是食療方向以健脾為主。「中醫論說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之說,即是指春天應減吃酸味補肝的食物,多吃甘味補脾的食物,以加強脾臟功能。」事實春屬木,五行中木入肝,而脾入土,故到春天肝氣旺便容易剋脾臟,使脾胃運化功能偏弱易有肚痛肚瀉徵狀。

「當然,身體沒大礙者間中吃點酸食,影響也不太大,但因五味入五臟,故最好酸味的烏梅、酸梅湯、梅酒、酸味氣水或檸檬等食材都是少吃為妙,而在春天純粹簡單的口味上減酸增甘,增吃甘味帶甜或帶甘的食材,其實已有食療補脾的補益作用。」補脾所以重要,原因在於中醫角度會視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父母給予我們先天體質能量,但隨成長消耗,一定要靠後天食物去供應能量給先天腎氣,亦即要倚靠脾臟吸收營養的能力,因此春天能做好健脾的基礎,往後營養吸收便會較好,有助抵禦外邪的防病能力。」

再要提醒的是,食物跟中藥一樣有四氣五味,除了五味的酸甘鹹苦辛,還有四氣的寒熱溫涼,對於不知個人體質的你我,因不懂對應體質吃寒熱食物,他建議春天養生,最好選吃平性的甘味食材,以取得補脾益處,又不致因寒熱失衡影響體質。例子包括:

蔬菜類:紅蘿蔔、包心菜、茼蒿、粟米、番薯、薯仔。

中藥類:淮山、白朮、黑木耳、雪耳、杞子、蓮子、芡實、紅棗(微溫也可入平性)。

肉食類:豬肉、豬肺、鴨肉、鵝肉、鵪鶉、鯽魚、鯉魚、鯧魚。

其他:豆類(如黑豆、黃豆、扁豆、花生)、牛奶、雞蛋、蜂蜜。

此食療用上甘味平性食材如淮山、黑木耳、杞子來增加健脾療效,微溫的紅棗亦有助補血,加上可溫脾胃的糯米,會是春天早午餐的健康飽肚之選。煤氣烹飪中心導師梁嘉莉補充:「一般用蒸煮的烹調方式,不似煎炸烘焗般會令食材『變性』變熱,更能確保食療的療效作用。而粢飯添加杞子、紅棗等帶甜食材,既可豐富口感,亦有增加食物纖維量的益處,但始終糯米較滯胃,消化較差者還是建議少吃多滋味。」

食療示範
養生粢飯(二人分量)
材料:糯米300 克
紅棗10 粒
淮山40 克
黑木耳及杞子各20 克
炸油條及豬肉鬆適量

製法:
Step 1︰糯米先浸水兩小時,另淮山、黑木耳、杞子及紅棗亦要浸水20 分鐘,待浸軟後,全隔水蒸煮約20-30 分鐘。

Step 2︰蒸熟腍身後,紅棗等食材要切細,注意紅棗要去核。

Step 3︰趁糯米還熱,混合已切細的食材,拌勻。

Step 4︰碟上鋪一張保鮮紙,先放糯米並攤平,再在中間放豬肉鬆及半條炸油條,然後翻起保鮮紙使捲成條狀即成。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