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腦退化症前期徵狀

本周六(9 月21 日)是世界腦退化症日。據國際性研究顯示,65 歲或以上人士中有50%會患上各種類型和不同程度的腦退化症。事實上,在腦退化症發生之前,患者會經過漫長的認知功能衰退。問題在,患者及其身邊人,是否察覺到這個腦退化症前期所出現的身心社交種種變化……

原來,腦退化症患者通常不會突然間變差,而是慢慢地差下去,可能要經過數年至10 年左右才發病。賽馬會耆智園總監兼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公共衛生學院郭志銳教授說:「在此段期間,患者自覺認知能力不如過往,當然人人反應不一,有些人以為是年老的表現,並不加以理會,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也實屬無可厚非。」

部分人卻十分抗拒,他們可再分為兩類:積極派與消極派。前者會努力地尋求解決方法,讓自己有所改善,後者則態度悲觀,埋怨自己及身邊的人,常擔心終有一天變得癡呆,形成焦慮的情緒。「消極者愛逃避現實,若發現自己力有不遞,會立即放棄,當其他人給予提醒時,他亦會否認,找出不同理由為自己辯護。」

由此可見,患者不單只在生活遇上不少困難,心理上也有機會出現問題,這是由於受到腦部影響,令情緒容易失控,會因此經常發脾氣。「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患者失去從前的興趣,例如之前經常打麻雀,但基於認知能力有障礙,打麻雀的表現欠佳,自覺愈打愈無癮,朋友也漸漸疏遠自己,生活圈子可能愈來愈狹窄,人也變得鬱鬱不歡。」

郭教授指出,認知障礙主要關乎到記性,用心去記的話,其實是可以記得起,只不過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另外,患者的策劃能力亦受影響,尤其在外出處理事情或約會、購物等情況,可能會感到混亂。「他們自我照顧能力尚可,卻常有些小麻煩。視乎患者個別情況,如一向生活簡單,日日如是,未必發覺有問題,反之是一位身高要職的人士,當工作能力下降,作出錯誤的決策,亦容易被身邊的人發現。」

至於身體或健康方面,患者也面對不少挑戰。「人的腦部退化後,需要很多的專注力才能夠完成一件事,如果同時處理多一件事,他們往往未能應付,這情況最常發生在走路時,他們可能在路途上被某些小事吸引,而未能專心繼續走路,因而有機會絆倒受傷。」還有,他們的判斷能力可能有問題,沒有對交通燈的指示作出即時及恰當的反應,增加發生交通意外的風險。

可是,當人有上述的表現時,家人未必了解是甚麼一回事,醫生也不一定立即可以斷症。「有輕度認知障礙,視乎腦部有問題的位置,此可令人同病卻不同徵狀,所以在最初不易斷症,惟靠病人承認自己的問題,並接受測試再作進一步了解問題所在。」他強調,當事人的自我發現十分重要,如不主動向家人或醫護人員提出,其問題會推延解決。家人要多留意長者的生活、社交、情緒等方面是否出現明顯變化,或跟家人相處是否多了爭執。

郭志銳教授補充,長者的認知障礙表現,有機會在其他方面反映出來。例如血壓高、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有輕度認知障礙,往往被醫生指他們不聽話,不依從指示服藥,卻經常表示自己周身不舒服,這由於其認知功能衰退、心情改變而造成的。「事實上,認知障礙病人最容易忘記覆診和服藥,使其糖尿病愈來愈差,腦部亦因此受影響,若然醫生明白患者有認知障礙,繼而作出適當的治療方案,才可以真正幫到病人控制其長期病患。」

現時,未有藥物能夠成功對付腦退化前期的認知障礙症,不過患者可在生活上作出調節。郭志銳教授說:「患者的腦部仍可透過訓練有所改善,若然到了腦退化症發生時才開始訓練,就算如何催谷,也未必有明顯效果。」有關訓練包括社交訓練、推理能力訓練,以保持應該日常的基本能力。多做帶氧運動亦十分重要,如急步行,太極也不錯,需要經常動腦筋,之前有研究發現,持續做太極(12 式)達1 年之久,對認知、記憶力有幫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