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持續超過上下壓140/90為之高血壓,有指血壓未超標踩界中的邊緣人,在飲食運動減肥的行為改善外,配合中醫食療亦會有幫助,究竟此說是否屬實?
血壓踩界,簡單理解即是處於高血壓前期,血壓介乎上下壓120/80mmHg至140/90mmHg之間。在這身處踩界邊緣的當下,註冊中醫師鍾淑英直言:「要改善血壓偏高狀況,七成要靠個人壞習慣的改變,包括減少捱夜、減少壓力、減少煙酒、減少鹹食、多做運動等,而配合食療調理體質,則相信可幫到其餘的3成,尤其可針對情緒及飲食因素致病的患者。」
人會血壓高,年齡增長、遺傳等內在因素無得變,但後天因素如飲食過鹹、過量煙酒、情緒壓力及精神緊張,中醫食療原來很有助益。「中醫食療一可以活血降脂,增加血管通暢;二可以利尿利水,透過排水作用令血液在血管流動減慢,使血壓得以放緩。」
事實上,從中醫角度分析,高血壓一症入於「眩暈」、「頭痛」或「肝陽上亢」等範疇。「此症臨床病機主要是氣血陰陽失調,常見本虛標實表現,本虛多為肝腎陰虛體質引發,而標實則可能是氣滯血瘀、痰濕之類的體質,故中醫食療也要因應體質作調理,不單要實質性的排血瘀排痰濕,也要補充身體不足的氣血水份,配合外在食療令身體重回平衡狀態,這樣才可增加血壓的穩定性。」
至於人體容易「氣血陰陽失調」的原因,鍾醫師指與經常出街吃飯有關。「都市生活壓力大,人已很多時夜瞓,若再加上經常三餐外求的習慣,吃的都是偏鹹偏甜偏味精的『吸水力重』食物,又嗜吃『耗水』的朱古力、餅乾、薯片等香口乾身小食,令身體水份更易流失,容易因『不夠水』出現虛火,累積形成氣血陰陽失調。」
換言之,多吃住家飯少外出吃飯,基本已可減少身體耗水,但想更對症改善血壓偏高狀況,自家煮食不妨進一步配合食療。「對應個人體質吃對食物,對身體會有溫和的調補作用,若能持之以恒的進行食療,對平穩血壓、平和情緒、改善精神狀態及睡眠都會有幫助。」分析血壓偏高者的體質證型,一般有5大類:
# 肝陽上亢:常見徵狀有眩暈耳鳴、頭痛而脹、心煩易怒等。
適用食療方為天麻鉤藤飲,可用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懷牛膝及桑寄生加減,但簡單的單味食用,例如去涼茶舖飲碗桑寄生蛋茶,亦有助益。須注意的是,此症要減少吃雞牛羊等燥熱肉食,同時要避免捱夜、少飲啡茶及學習放鬆情緒,這些都是控壓重點。
# 氣血虧虛:徵狀包括容易頭暈、遇勞血壓增高、面色蒼白及心悸等。
適用食療中藥有當歸、人參、北芪、酸棗仁等,同時此症患者記謹要吃足夠米飯以補脾氣,改善身體吸收。
# 肝腎陰虛:患者容易頭暈眼花、眼目乾澀及腰膝痠軟。
建議食療中藥可用熟地、淮山、山萸肉、枸杞等。而多吃滋陰食物如雪耳,調整作息提早入睡、避免捱夜,以及少吃朱古力餅乾薯片等香口食物,對減少身體「耗水」流失水份也有幫助。
# 血瘀阻滯:此症患者易見唇色青紫、身體會感覺有「拮拮痛」的情況。
適用食療中藥有桃仁、紅花、川牛膝、赤芍、地龍等,其中地龍(即蚯蚓乾)通過利尿作用已證明有降血壓療效。另外,患者要注意少吃生冷,以免更阻滯血液循環,影響病情。
# 命門火衰:意指大病後體弱、或身體虛弱長者會出現的虛症高血壓。
建議食療方為右歸丸加減,中藥如肉桂、附子、仙靈脾等亦適合食用,但利水生冷食物不宜吃,例如夏天當造的西瓜、冬瓜都應少食為妙。
由於配合食療降血壓要對應體質,所以鍾醫師強調血壓偏高人士食用任何食療方前,必須先諮詢中醫師意見。「建議頭兩周食療方可每周進食2-3次,通常對症的食療約兩周會有徵狀改善,待穩定後可減至每周1次,一般持續服用兩個月後要再評估體質調整,絕不能胡亂盲從的『人食我又食』,以免延誤病情。」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