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冷傷,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主要由受寒引起,嚴重者可發生多器官功能損傷,那麼,到底是什麼引起的新生兒冷傷?新生兒冷傷會有哪些表現?新手父母又該如何預防新生兒冷傷?
寒季警惕新生兒冷傷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易於失熱,能量貯備少,代償產熱不足,因此,寒冷時易發生低體溫。皮下脂肪組織的飽和脂肪酸多,溶點高,低體溫時易於凝固,出現皮膚硬腫。低體溫導致缺氧、能量代謝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嚴重時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損害。
本病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發病初表現吮乳差或拒乳、哭聲弱、活動減少等症狀,低體溫和皮膚硬腫是本病的主要表現。新生兒低體溫指體溫<35℃,輕症為30~35℃,重症<30℃,可出現四肢或全身冰冷;皮膚緊貼皮下組織,不能移動,皮膚按壓似橡皮樣感,有水腫者壓之有輕度凹陷。硬腫發生順序是: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重症可出現休克、急性腎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衰竭表現。
發生新生兒冷傷的患兒需要住院治療,主要治療措施包括復溫、供給熱量和液體、防止感染、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家長要瞭解新生兒冷傷的知識,做好預防措施。包括:保持適宜的新生兒室內環境溫度,不應低於24℃;新生嬰兒應注意保暖和用溫熱毛氈包裹;加強餵養,補充熱量;新生兒外出過程中應有合適的保暖措施,可置嬰兒於懷抱中緊貼人體取暖。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