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至,消化不良、腹瀉肚痛,甚至腸胃發炎等季節性流行病便大行其道。從中醫角度分析,夏季腸胃病乃因暑熱多濕所造成。要做好防治工夫,多喝消暑袪濕湯水大家聽得多,但原來只要配搭得宜,吃粥也可以提升身體抗禦暑熱病邪的能力,是夏季保健養生的不二法門。中醫理論認為,夏季是暑邪為患的季節,因暑而引起身體的諸般不適便稱為暑病。再者,由於夏季氣候炎熱、雨水多,熱蒸濕動,若濕氣與暑日的熱邪結合而侵入人體,便會形成暑濕、暑熱之症。註冊中醫師許懿清表示,暑邪挾濕的症狀包括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身重倦怠、胸悶、噁心、腹瀉甚至發燒。
「若在暑天裏經常喝生冷飲料傷及脾胃,又長期置身於冷氣環境當中,甚少做運動出汗的話,更容易引致脾胃生濕。而濕重,正是夏季常有腸胃病的主因。」脾胃生濕,表徵有兩大極端,其一症狀為身體熱氣,大便稀爛,就像西醫所說的腸胃炎或感冒菌入腸,中醫稱為泄瀉;而另一極端症狀,則為便秘或大便不爽,有經常排便不清之感,大便呈黏狀。後者症狀於長者身上較為顯著。這是由於年老人士一般有腸虧津燥的問題,血氣不足,大腸蠕動較慢,若水份補充不足,情況將更為嚴重。此外,經常吃煎炸油膩食物的年青人或兒童,亦容易令大便乾硬出現便秘。
所謂防病未然,不想暑病埋身,在飲食方面要留意4 大原則︰清涼解暑、清淡芳香、清淡易消化,以及芳香刺激食慾。許醫師解釋︰「氣候炎熱使神經緊張,消化能力減低兼胃口不開,因此忌吃性燥的食物,如羊肉,脂肪高的食物只會加重消化負擔。反之,食療應以清淡少油,盡量選用新鮮食材,多吃蔬菜水果,或可在菜式中加入酸甜味或香料等,以其芳香或味道刺激食慾。」她還建議多吃粥,以作保健。但攝氏30 多度的高溫,想起吃一碗熱騰騰的粥,已經叫我感到汗水快要滴下來。許醫師補充︰「只要配搭不同的中藥食材,吃粥絕對是防暑夏的養生之選。因為粥有較多的水份,既容易消化,又易於吸收。夏季常吃粥,可大大減低腸胃的負擔。」許醫師介紹了5 款清暑解毒的食療方,簡單易煲。這個炎夏,你也可以吃出健康來。
1.扁豆薏米粥
材料︰扁豆及薏米各60 克。
製法︰把扁豆及薏米加水煮成粥,每日吃兩餐。
功效︰此方有健脾、清暑、利濕功效,亦可用作預防中暑之用。
2.綠豆粥
材料︰綠豆50 克
製法︰慢火煮成粥,任意食用。
功效︰此粥有清暑、解毒及利濕功效,適合於中暑煩渴,食物中毒者食用。
3.麥冬竹葉粥
材料︰麥冬30 克、炙甘草10 克、竹葉15 克、粳米100 克、大棗6 枚。
製法︰先將麥冬、炙甘草、竹葉水煎,去渣取水,入粳米同煮作粥,隨時食用。
功效︰此粥適合暑熱口渴、氣短乏力、不思飲食者服用。
4.銀花粥
材料︰銀花及米各30 克
製法︰用銀花煎取濃汁去渣,再放米加水300 毫升,煮為稀粥,每日早晚溫服。
功效︰此粥有較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夏令預防中暑,亦適用於各種熱毒瘡傷、咽喉腫痛、風熱感冒等症。
5.四色粥
材料︰綠豆、赤小豆、麥片、黑芝麻各等份,冰糖適量。
製法︰先將4 種材料加水煮成粥,候熟,將冰糖調入,空腹溫服。
功效︰此方具有清熱生津、利尿解暑功效。用於熱病傷津,或暑熱煩渴。夏日常服,有清熱止渴、益胃養陰之效。
炎夏容易出現的疾病,豈止脾胃生濕、消化不良或泄瀉等腸胃病,若長時期在烈日當空下活動,以致津氣耗傷的話,更隨時有中暑、缺水及頭暈等情況出現。許懿清醫師提議可按穴解暑。只要在以下4 個穴位施以針灸或按摩,按至有脹、麻、痺、痛之感,便能收生津止渴、緩解精神緊張、有助放鬆肩部肌肉,及減輕頭暈頭痛之效。
1.神門︰位於手腕內側的腕橫紋上。
2.風池︰頸後耳下、髮邊對落的凹陷處。
3.承漿︰嘴唇下方的中央位置。
4.人中︰人中又名水溝,在人中穴施針或用拇指尖用力掐按,可作為中暑厥的急救方法之一。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